|
750千伏兰州东至平凉至乾县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 该工程是国内第一个同塔双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标志着国家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高速公路”已覆盖陕甘青宁4省(区),为实现西北水、火、风电“打捆”外送奠定了基础。 5月25日18时,国家电网西北750千伏骨干网架的标志性工程——750千伏兰州东至平凉至乾县输变电工程竣工投产,这是继750千伏示范工程之后又一里程碑工程,也是国内第一个同塔双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该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西北750千伏送端电网已覆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4省(区),对于推进西北电力大规模外送、促进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将发挥重要作用。 该工程自5月13日开始系统调试,对工程设计、施工、主要电气设备安装制造质量以及整个西北750千伏电网系统带电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考验。系统调试期间,在西北电网西电东送潮流90万千瓦情况下,从甘肃平凉向陕西乾县送电50多万千瓦,体现了750千伏电网远距离送电的巨大优势。 750千伏兰州东至平凉至乾县输变电工程,是2007年8月15日开工建设的。包括新建750千伏乾县变,主变规划容量3×210万千伏安、本期建设1台;750千伏出线远期9回,本期2回;330千伏出线远期13回,本期出线5回;新建甘肃平凉开关站,扩建750千伏甘肃兰州东变电站;新建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双回线路,跨甘肃、宁夏、陕西3省(自治区)14个县市,线路总长2×442公里(同杆双回并架),为国内首次采用同杆双回并架技术电压等级最高的输变电线路。 该工程是西北750千伏电网主网架的核心工程,也是陕西境内的第一个750千伏电网项目,更是西北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主通道。对加强陕甘断面潮流交换,确保陕西迎峰度夏期间可靠用电、保持西北电网系统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投产后将有力促进西北水、火、风电“打捆”外送,带动西北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在2005年9月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之后,西北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外向型、送出型、规模型”坚强智能送端电网的战略部署,750千伏电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先后建成新疆凤凰至乌北、兰州东至白银至银川东、官亭至西宁工程和拉西瓦送出工程。去年9月25日,陕西750千伏渭南变、延安变、榆横变,宝鸡至乾县、渭南至延安、渭南至榆横、大唐彬长电厂送出工程等“3站5线”同时开工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投运750千伏变电站10座,线路14条,总长度2080.19公里。 为了更好地建设安全、高效、经济的750千伏送端电网,西北电网坚持“五统一”建设原则,即统一项目组织协调、统一规划和进度计划、统一设计标准、统一验收和评定标准、统一国产化方案和招标组织模式。不断创新基建管理模式,工程建设呈现出诸多亮点。首先是采用同塔双回、紧凑型线路技术,即首次将两条750千伏线路同杆架设,减少线路走廊征地30%,降低工程造价20%。二是采用扩径导线技术,降低电晕损失和可听噪声,有效节约了资源,改善了周边环境。三是采用联合构架,节省钢材15%左右和大量基础混凝土,也为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积极推广基础、铁塔设计新技术,减少铁塔占地。五是施工完后恢复生态环境,铁塔基础回填时恢复地表原貌,山区施工时再撒上草籽,保护植被,做到环境友好。 在加快750千伏骨干网架建设的基础上,西北电力外送通道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据悉,西北至华中(四川)直流联网、西北(罗敷)至华中(灵宝)背靠背联网扩建年内投运,西北(宁东)至华北(山东)直流工程加快建设,青藏联网工程待国家核准。到年底西北电网外送能力将达到261万千瓦,2010年、2015年、2020年分别达到886万千瓦、3000万千瓦和6000万千瓦。随着电力外送规模的逐步扩大,西北电网作为送端电网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大发挥。 (中国电力报) 国家能源局将加快研究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核电。
5月22日,从东北电网有限公司中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推进会上传出消息,预计到2010年一季度,赤峰、通辽两市农网完善工程将完成15亿元的投资规模。
日前,在第2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国电山东电力有限公司与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签订了投资120亿元的发电合作项目,其中投资90亿元的百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后,潍坊市滨海区将成为山东省最大的风力发电场。
国家发改委近日核准了2个风电项目以及2个水电项目。
国家电网将全力推进“一特四大”发展新战略,在全国实施更大范围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这“一特四大”新战略指的是:建设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国家电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建设大煤电基地,可以实现煤炭资源集约开发,有助于电力企业、煤炭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成为利益共同体,从而有利于解决煤电矛盾,缓解铁路运力紧张。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建设周期长,可为下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电力需求增长做好充分准备。而建设大的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基地,从长远来看,则是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电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