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开发怒江六库、赛格水电站。 《规划》同时明确,到2010年,云南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700万千瓦,金沙江的向家坝、白鹤滩、观音岩、鲁地拉、龙盘、梨园、阿海,澜沧江的景洪、糯扎渡、功果桥,怒江的六库、赛格等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被列入“十一五”重点项目。 按照该《规划》,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总容量达到30万千瓦。 水电将新增装机容量7300万千瓦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新增水电装机容量7300万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电站1300万千瓦。到2010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9亿千瓦,其中大中型常规水电1.2亿千瓦,小水电5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000万千瓦,已建常规水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水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的31%。 在具体的规划布局上,到2010年,西部地区常规水电装机规模达到9500万千瓦,占全国的55%,开发程度为21.5%,其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四川、云南的水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700万千瓦和1700万千瓦,开发程度分别为22.5%和17%;中部地区常规水电装机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占全国的30%,开发程度达到68%;东部地区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占全国的15%,水能资源基本开发完毕。 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128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3;中部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60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3;西部地区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120万千瓦;全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 在具体项目上,将加快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开发步伐,积极推进怒江水电基地开发建设,在继续抓好长江三峡、金沙江溪洛渡、黄河拉西瓦、雅砻江锦屏一级、乌江构皮滩、彭水、红水河龙滩、澜沧江小湾和大渡河瀑布沟等重点水电站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金沙江向家坝、白鹤滩、观音岩、鲁地拉、龙盘、梨园、阿海,雅砻江锦屏二级、官地、两河口,大渡河大岗山、长河坝、泸定、双江口,澜沧江景洪、糯扎渡、功果桥,黄河羊曲、班多、玛尔挡,怒江六库、赛格等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 按照规划,我国规划建设的十三大水电基地分别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乌江、长江上游、南盘江红水河、黄河上游、黄河中游北干流水电基地及湘西、闽浙赣和东北水电基地,可开发装机容量共2.8亿千瓦,年发电量1.2万亿千瓦时。“十一五”时期,力争建成四川、福建、广东、云南、浙江、湖北、广西、湖南等8个小水电强省(区),以及广东韶关、清远,福建三明、龙岩、宁德,浙江丽水,四川雅安、阿坝、凉山,湖北十堰、恩施、宜昌,湖南郴州,广西桂林和江西赣州等15个小水电基地。 “十一五”时期,将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怒江上游、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境内其他主要河流的水电开发规划等前期工作,为水电可持续发展提供项目储备。 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重视水电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加强对澜沧江、怒江等国际河流水电建设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 《规划》明确,到201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4000万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6300处,沼气年利用量达到190亿立方米;农林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初步实现生物质能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培养一批生物质能利用和设备制造的骨干企业。 在生物质发电方面,《规划》明确了生物质发电的重点是农业生物质发电、林业生物质发电、沼气工程发电和垃圾发电。 农业生物质发电方面,“十一五”时期,农业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新增120万千瓦。到2010年,加上已有180万千瓦蔗渣等农业生物质发电,农业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重点在粮棉主产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秸秆、粮食加工剩余物和蔗渣为燃料的集中发电项目,在村镇建设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装置。首先集中力量抓好试点示范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施规模化发展。 林业生物质发电方面,到2010年,建成林业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在重点林区,利用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和森林抚育间伐资源;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和南方地区,利用现有规模化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更新抚育、平茬扶壮的林木生物质资源;在适宜规模化造林的沙区、低山丘陵区,大力培育木质能源林。 沼气工程发电方面,到2010年,建成沼气发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重点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系保护地区,结合大中型畜禽场废弃物排放治理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以及造纸、酿酒、印染、皮革等工业有机废水治理,安排大中型沼气发电项目。 垃圾发电方面,到2010年,建成垃圾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重点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和沿海及旅游城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具备资源回收条件的大中型垃圾填埋场,建立填埋气收集和发电装置。 风电将新增装机900万千瓦 在“十一五”时期,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900万千瓦,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同时,形成国内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万千瓦,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0万千瓦,为2010年以后风电快速发展奠定装备基础。结合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积极培育小型风力发电机产业和市场,到2010年,小型风力发电机的使用量达到30万台,总容量达到7.5万千瓦,设备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00台。 按照规划布局,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1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风电场和5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做好甘肃、内蒙古和苏沪沿海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准备和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风电场。在河北、内蒙古、甘肃、吉林等地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10年,河北和内蒙古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00万千瓦和300万千瓦以上,已投产及开工建设的总规模分别达到300万千瓦和400万千瓦左右;甘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已投产及开工建设的总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左右;吉林、辽宁风电总装机容量分别达到50万千瓦,已投产及开工建设规模分别达到100万千瓦左右。 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万千瓦 《规划》显示,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累计安装量达到1.5亿平方米,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并进行兆瓦级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和万千瓦级太阳能热发电试验和试点工作,带动相关产业配套生产体系的发展,为实现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将建设光伏发电系统10万千瓦,解决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边远地区无电户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同时开展光伏电站试点,在西藏、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利用条件好的地区,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总容量达到5万千瓦。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地沿黄河平坦荒漠、甘肃河西走廊平坦荒漠、新疆哈密地区、西藏拉萨或北京周边选择适宜地区,开展太阳能热发电试点,总装机容量约5万千瓦。 农村可再生能源解决100万户无电人口 按照《规划》,到2010年,全国户用沼气池将达到4000万户,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达到4700处,农村户用沼气年产气量达到150亿立方米;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总集热面积达到5000万平方米,太阳灶保有量达到100万台。 按照规划布局和建设重点,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方面,将继续利用小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无电地区的供电问题。在小水电资源丰富地区,优先开发建设小水电站,在缺乏小水电资源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推广使用小风电、户用光伏发电、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解决约100万户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 在农村小型能源设施建设方面,将结合各地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小型生物质致密成型、太阳能利用、小型风电、微型水力发电和省柴节能灶等技术。
与此同时,在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支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县的基本要求是: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在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中高于50%,废弃生物质能资源基本得到合理利用。到2010年,全国建成5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
我国首座国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扩建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核电项目核岛负挖工程近日启动,这标志着这座我国自主设计、建设和运营的核电站的扩建工程已正式进入前期准备阶段。这是记者从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公司获悉的。 记者在秦山核电站西侧的方家山厂址看到,数十台挖掘机正将一铲铲土石装入运输车。因为安置核反应堆的核岛有一部分需安装在水平地面以下,负挖就如同为高楼浇筑地基前需要开挖基坑一样,是核岛建设中的重要施工关节点。 据秦山核电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方家山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已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厂址安全分析报告也已通过环境保护部评审。预计核岛负挖工程将于2008年7月底结束,并在今年岁末具备正式开工条件。 方家山扩建项目使用国际最成熟且应用最广泛的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计划工期60个月,预计其1、2号机组将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4年10月正式投产。届时,秦山核电公司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30万千瓦,每年向华东电网输送的电力超过160亿度。 秦山核电站目前营运一台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方家山扩建项目竣工后,秦山核电站将形成一台30万千瓦机组和两台100万千瓦机组的“1+2”群堆运行格局,其营运管理也将实现从原型堆到商业堆的重大跨越。
在我国今年初的雨雪冰冻天气中,核电对交通运输依赖小的优势明显体现。据核电专家介绍,一座100万千瓦核电站每年只需30吨核燃料。此外,核电站还通常建于电力负荷的中心位置,接入电网中心的输电线路较短,因此受线路故障的影响也较小。 据西北电网有限公司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批复核准了建设西北(陕西宝鸡)至华中(四川德阳)的直流联网工程,这将是中国西北电网与华中电网实现联网的第二条输变电线路。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火电、水电、风电等资源。自2005年起西北电网电力已富足有余,去年富余电量300多亿千瓦时,西北电力迫切需要电力外送。 此次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核准的西北(陕西宝鸡)至华中(四川德阳)直流联网工程,是西北电网“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4条外送电联网工程之一。去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西北(银川东)与华北(山东)联网工程开展前期工作,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了西北(陕西罗夫)与华中(河南灵宝)背靠背输电扩建工程,此外西北(青海格尔木)至西藏直流联网输变电工程也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据西北电网有限公司介绍,西北至华中的联网工程将由国家电网公司直接投资,主要包括新建宝鸡、德阳换流站,以及宝鸡换流站至德阳换流站1回±500千伏直流线路。工程总投资约57.1亿元。 工程建成后,将大大加强西北与华中电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陕西电网与四川电网之间的相互备用和事故支援,并促进中国的能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目前,西北电网有限公司正在加快750千伏电网配套工程建设和陕西宝鸡换流站的前期建设准备,力争西北至华中直流联网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日前,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上海、福建、山东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加快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尤其在苏沪沿海连片建设大型风电场,形成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而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10年苏沪沿海地区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根据《规划》,推动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持风电设备国产化和进行近海风电试验,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风电的重点。其中,将在苏沪沿海、河北张家口坝上、甘肃安西和昌马、内蒙古辉腾锡勒和吉林白城等风能资源条件好、电网接入设施完备、电力负荷需求大的地区兴建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风能资源和电力市场优良的地区建成数十个10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场。 《规划》强调,在进行大型风电场、特别是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时,要支持风电设备国产化。具体做法是,重点扶持几个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内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全面提高国产风电设备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同时建立国家级试验风电场,支持风电设备检测和认证能力建设。 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成果,全国陆地上的技术可开发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2003年以来,国家组织开展了全国风能资源评价和风电场选址工作,同时实施了风电特许权项目。政府承诺落实电网接入系统和全额接受风电发电量,以上网电价和风电设备的本地化率为条件,通过招标选择投资者。“十五”时期实施了三期招标工作,确定了总装机容量160万千瓦的风电项目。 为了加快风电的规模化发展,国家采取了特许权招标方式推进大型风电项目建设,并促进风电设备本地化生产和风电技术的自主创新。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并网风电场60多个,总装机容量达到126万千瓦,为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