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电力发展依然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2007年是电力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一年。 全国电力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07年底,发电设备容量达7.13亿千瓦,同比增长14.4%。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全国电力装机实现了从6亿千瓦到7亿千瓦的飞跃。截至2007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33.38万公里,增长17.45%;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达11.60亿千伏安,增长19.59%。 电力建设规模持续历史高位水平。全年基本建设新增(正式投产)发电设备容量基本与去年持平,为10009万千瓦。电网新增输电线路长度和变电容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增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输电线路41334公里,比去年增加6490公里;变电容量18830万千伏安,比去年增加3482万千伏安。 电力工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增长量虽然仍保持很高水平,但是增速比2006年降低6.2个百分点,这也是2002年以来发电设备容量增速实现首次下降。 水电发电设备容量达1.45亿千瓦,增长11.5%。2007年三峡电站又有7台机组投产发电,发电生产能力达1480万千瓦。水电建设步伐已经加快,近几年来,龙滩、小湾、构皮滩、瀑布沟、锦屏、拉西瓦、向家坝、溪洛渡等一批大型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其中有些项目的部分工程已投产发电;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全面启动,溪洛渡电站于11月8日实现截流。 火电发电设备容量达5.54亿千瓦,增长14.6%,增速比2006年降低9个百分点,增速开始明显放缓。这使火电装机过快增长、火电比重持续上升的趋势将逐步改善,电源结构优化将逐步显现。 核电步入快速发展期。随着田湾核电站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投产,全国核电装机容量已达885万千瓦。 风力发电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它形式的新能源发电稳步发展。全国风电并网生产的装机总容量达到403万千瓦,增长94.4%。也就是说,2007年风电并网生产的装机总容量实现了翻番,一年的发展规模相当于2007年之前所有年份的发展成果;全年基建新增投产的风电容量达到了296万千瓦。 全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工作力度空前。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统计,截至2007年12月27日,我国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共计553台,超额43%完成年初关停1000万千瓦的目标。
关停机组平均单机容量2.6万千瓦。关停机组中,五大发电公司(全资和控股)、地方投资公司和地方国有企业关停小火电机组256台,关停容量1052万千瓦,占关停总量的73.1%;民营及其它企业关停小火电机组297台,关停容量386万千瓦,占关停总量的26.9%。山东、河南、广东、江苏、山西等省份关停容量居前5位,分别关停了171.7万千瓦、154.3万千瓦、129.4万千瓦、113.9万千瓦、100.7万千瓦。 2007年,我国核电总发电量628.62亿千瓦时,上网电量为592.63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4.61%和14.39%。田湾核电站2台106万千瓦的机组分别于2007年5月和8月投入商运,我国核电运行机组达到11台,运行总装机容量达907.8万千瓦。 按国际核事件分级标准,2007年我国核电机组共发生23起运行事件,其中18起为0级,5起1级,无任何核安全影响。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环境监测表明,核电站的运行对周围环境没有带来不良影响。 链接: 2007中国核电六大事件 2007年是我国核电大发展的一年,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被记录在这一年。 1、《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 》正式发布 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的《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 》,这是我国正式公布的第一个核电发展规划,实属众望所归。《规划》是指导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文件,对于实施核电自主化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核电建设项目、做好核电厂址的开发和储备、建立和完善核电安全运行和技术服务体系、配套落实核燃料循环和核能技术开发项目的保障条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在建的核电站已达8台机组790万千瓦 自1991年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一期并网发电以来,到2007年我国有6座核电站共11台机组906.8万千瓦先后投入商业运行,在建的核电站有岭澳二期、秦山二期扩建和红沿河一期,共计8台机组790万千瓦。 3、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5月22日,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该公司是由国务院及部分国有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核电公司是代表国家对外签约,受让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实施相关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我国核电技术品牌的主体,是实现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工程建设和自主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研发平台。 4、我国将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的AP1000先进核电技术 经过半年多的商务谈判后,7月24日,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在京正式签署了第三代核电技术转让及核岛设备采购合同。将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四台AP1000机组,转让的技术包括AP1000主泵技术、AP1000爆破阀技术、安全壳技术、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一体化封头技术,以及运行管理技术等核心技术。 我国此次引进的AP1000先进压水堆技术采用了独特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与以往的核电技术相比,新技术简化了系统设备数量,降低了发生核事故的概率,提高了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一台机组计划2013年底在浙江三门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这也将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AP1000核电技术的核电站。 我国引进西屋公司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大致步骤是:第一步,外方为主,中方参与设计;第二步,以中方为主进行设计,外方提供技术咨询;第三步,设计和建造自主品牌的大型压水堆核电站。 在设备国产化方面,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两个核电自主化依托工程的设备国产化计划也已初步确定,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国产化率分别为30%、50%、60%和70%,平均50%。从第五台机组开始,基本实现国产化。目前这两个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运行。 5、中法签订80亿欧元核电大单 据新华网报道,法国阿海珐集团11月26日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订价值80亿欧元的协议,将为我国提供第三代核电技术。这是继美国西屋之后我国今年在第三代核电技术上引进的又一家外资公司。 根据协议,阿海珐集团将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合作建造两个新一代的欧洲压水核反应堆(EPR),并提供该反应堆运行所需的一切服务与原料。双方还将于近期组建合资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开发,两个EPR核反应堆将选址于广东省台山市。这项协议是法国核工业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商业合同,法中两国在持久和有建设性的核能合作方面开辟了新纪元。 据介绍,阿海珐将向我国提供15年的铀原料供应。不过,阿海珐表示有能力为我国提供更长时间的铀原料。阿海珐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还签署了一项协议,广东核电集团同意购买阿海珐旗下铀矿石公司35%的产量。 当天,法国电力集团也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署合同,双方将合资建立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共同建设、运营广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 6、中俄核能合作新篇章 11月初,中俄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指出,加强在核能领域的合作是双边经济合作的一个优先发展方向,对该领域合作取得的进展表示满意。两国将继续在建设田湾核电站二期和浓缩铀工厂方面开展合作,并采取措施落实中俄总理第十二次定期会晤期间签署的关于和平利用核能中期合作议定书。 中俄双方共签署了4个核能合作的文件,为中俄双方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核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个核能合作的文件分别是: 1、《对1992年12月18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上合作建设用于原子动力的气体离心浓缩铀工厂协议〉的补充议定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俄罗斯联邦原子能署关于和平利用核能中期合作议定书》。 3 、《中国原子能工业公司与俄罗斯技术工艺出口公司关于自俄引进铀浓缩四期项目框架协议》。 4、《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和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公司开展田湾二期合作原则协议》。目前签订建设田湾核电站三号、四号机组将与田湾核电站头两个机组一样,预计2009年开工。 (中国机电企业网)1月13日,中电联发布《2007年中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指出2007年全国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供需形势进一步缓和,全国供需总体基本平衡,较好地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的强劲需求,上大压小开局顺利,结构调整取得阶段进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年电力工业建设发展呈现出七大亮点。 据《2007年中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同比增长14.36%。2007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24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2%。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9%;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48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6%;第三产业用电量为31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35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5%。 2007年电力工业发展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电力工业在快速发展中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全国电力装机实现了从6亿千瓦到7亿千瓦的飞跃,电力建设规模持续历史高位,但是增速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而清洁能源特别是风力发电设备容量同比高速增长,电力工业更加注重科学发展。二是设备升级和技术进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作为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电力工业积极围绕环保、节能、设备改造、装备技术升级,广泛采用发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积极应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空冷、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秸秆发电、海水淡化、锅炉微油点火、等离子点火、大容量循环流化床、辅机变频等先进技术开展工作,取得了设备升级和技术进步新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已经进入火力发电“超超临界”时代。三是电力生产基本满足全社会需求。全国日发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创我国电力工业历年最高记录。四是电力消费高速增长并呈现先扬后抑逐步回落趋势。2007年全国电力消费在5月份达到两年来的最高增速。进入6月份,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其用电消费开始小幅稳步回落。五是电力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截至2007年底,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投运容量超过2.7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机组容量超过50%,这为全国二氧化硫的减排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六是电力投资增速趋缓、结构更加合理。2007年电网建设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电源建设投资继续呈现下降的态势,使近几年出现的电源投资比重过高、电源电网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七是电力区域发展和消费更加协调的。前几年装机快速增长的江苏、浙江等省份的装机增速已经明显回落;装机增长速度高于20%的省区减少为内蒙古、安徽、广西和云南四个。从电力消费方面来看,省间电力消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