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此间召开的会议上表示,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配套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历经11年建设,将于今年12月全面完成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已经批复的输变电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国际直流输电用户会议正在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坝区召开。国家电网公司建设运行部副主任梁旭明介绍说,截至10月,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总规模已完成动态总投资约400亿元,折合静态总投资322.75亿元。已累计完成交流输变电88项,变电总容量2275万千伏安;累计投产直流工程3项,换电站总容量1800万千瓦,主体工程将于11月初全部收尾。二次系统和通讯设施建设也将于年底完成。届时,已经批复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竣工。 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以1997年重庆长寿至万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为开端,坚持与三峡电站装机进度同步,先后完成三峡至常州、广东和上海直流输电工程等标志性项目,确保了国务院要求的三峡清洁电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奠定了全国电网东西南北互联的基本格局。此外,三峡地下电站电力外送相关的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据统计,自2003年6月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至今,三峡输变电工程已输送三峡电力超过1970亿千瓦时,受益地区包括华中、华东、华南的11个省(区市)。
据悉,在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期间,中国技术人员已具备自主设计和建设成套大容量、超高压直流工程的能力。直流项目国产化率由三(峡)常(州)工程的30%到三(峡)广(东)的50%,进而达到三(峡)沪(上海)的70%。在2005年投运的灵宝背靠背直流工程中,实现了完全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进行设备制造和建设管理,主要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10月23日19时40分,随着短路试验一声巨响,伊冯可控串补装置正确动作,系统调试工作圆满完成,标志着该工程已具备运行条件。 伊冯可控串补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0千伏可控串补工程。该工程采用可控串补+固定串补的混合方案,其中固定串补容量达到2×544兆乏,串补度30%;可控串补容量达到2×326兆乏,串补度15%,是目前世界上补偿容量最大、系统运行环境最复杂的串补装置。 国家电网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应用。2005年公司决定在东北电网伊敏电厂~冯屯500千伏线路上,首次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可控串补技术,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确保伊敏电厂电力的送出。公司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与东北电网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并实施了伊冯500千伏可控串补工程项目,并将该工程列为科技创新、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该项工程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科技示范工程。
伊冯可控串补工程建成后,将使伊敏送出能力提高100万千瓦左右,可替代新建一回500千伏输电线路,不仅节省数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还保护了珍贵原始生态环境,促进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正在此间召开的国际直流输电用户会议上获悉,国家电网公司一直不断探索新策略,力图让年内即将竣工的三峡输变电工程实现工程与自然环境和社区居民的和谐统一,在治理噪声、节约占地、保护植被等方面取得有效进展。 国家电网公司技术人员在会议上介绍,三峡输变电工程外送系统主要采用直流输电方式。直流输电噪声污染主要来自换流站中的换流变、平波电抗器和交流滤波器。噪声影响了换流站正常的生产环境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曾引起地方群众投诉。为此,国家电网公司加紧治理,在三(峡)常(州)、三(峡)广(东)、三(峡)沪(上海)等工程中共投资1亿多元更换高噪音设备、增设隔声屏障、加高交流滤波器场围墙、增加绿化,努力使各换流站达到国家环评标准要求。 国家电网公司建设运行部副主任梁旭明说,三大直流输电工程中的政平、龙泉、华新等换流站达到适用于居住和文教机关区的城市1类环境噪声标准,荆州、宜都、惠州等换流站达到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的2类标准。 梁旭明说,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中还采用了先进的选线技术,提高选线精度,选择合理线路和站址,达到规划投资上的合理节约以及与生态、人文环境的最大和谐。
据介绍,为减少征地和拆迁,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对植被的破坏,F形铁塔、高低腿基础和线路高跨等许多先进技术被运用到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中。针对华东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三沪工程华新换流站的500千伏交流配电装置采用了户内GIS方案,可节约占地面积30%至40%。 截至目前,中国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达7085公里,输送容量达1856万千瓦,线路总长度和输送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设备制造水平也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记者从22日在湖北宜昌召开的第八届国际高压直流输电用户会议上获悉,中国目前已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的直流输电工程包括:葛(洲坝)沪(上海),三(峡)常(州),三(峡)广(东),三(峡)沪(上海),天(生桥)广(东),贵(州)广(东)Ⅰ回、ⅠⅠ回等7个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和灵宝直流背靠背工程。 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15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并成为世界上拥有直流输电工程最多、输送线路最长、容量最大的国家。 为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中国正在实施发展特高压输电、大核电、大水电、大煤电的“一特三大”战略。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说,到2020年底,中国将建成覆盖华北、华中、华东地区的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成±800千伏向家坝-上海、锦屏-苏南、溪洛渡-株洲、溪洛渡-浙西等特高压直流工程15个,包括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约30座、线路约2.6万公里,输送容量达9440万千瓦。 数据显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消耗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4%。中国水电资源的80%在西部,而2/3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沿海,采用±800千伏直流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方式,可实现长距离、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网,加快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努力攻关、自主创新,直流输电工程从不具备国产化能力迅速发展到100%国产化率,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设和运行特大型煤矿、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发电和输电重大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
“从1951年我国开始安装原苏联制造的7.25万千瓦机组算起,经过56年的发展,水力发电工程在建规模空前,一大批世界顶级工程相继上马,一大批顶尖技术在我国率先应用。以长江三峡、广西龙滩等水电站为代表的一系列70万千瓦巨型机组运行发电,标志着我国水电机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我国水电已步入大电站、大机组、高电压、自动化、信息化的新时代。”这是记者10月14日在四川省彭山县召开的“全国水力发电机电技术交流会暨水利水电机电技术信息网2007年年会”上获得的消息。 此次会议以地处彭山的中国水电七局安装分局为现场。会上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尚洁、中国水电建设集团高级顾问付元初、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晓东等权威专家就我国水电工程前沿技术、发电趋势等方面作了专题报告。来自建设单位、设计、制造、安装、科研院所等领域的众多专家、一线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对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设计制造安装、机组试验调试、设备改造及电站运行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最近普查显示,我国水电理论蕴藏容量近7亿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容量5亿千瓦,年发电量2万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在未来3~5年内,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将突破2亿千瓦。我国水电建设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雅砻江锦屏、澜沧江糯扎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相继开工,西南正成为我国水电开发的主战场。 中国水电七局,成功承担了长江三峡、广西龙滩等工程项目。其中有获四川省和国家电力科技进步奖、号称“天下第一门”的三峡船闸人字门安装、冶勒高水头六喷嘴冲击式机组安装技术。在“西电东送”战略工程———全国第三大水电站广西龙滩水电站机电安装中,其坚持以自主创新为先导,实现了技术实力与组织能力的新跨越。5月21日实现世界上首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全空冷式水轮发电机组72小时试运行一次成功,7月22日龙滩2号机比国家计划提前11个月并网发电,这些技术特点,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水电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 专家报告称,我国水电的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已由建国时0.16万千瓦和0.71万千瓦时发展到2005年的117万千瓦和396万千瓦时,这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水电建设史上是罕见的。安装技术和施工能力,从五十年代初安装机组容量1.5万千瓦左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三峡、龙滩、小湾、拉西瓦等电站为代表的一系列70万千瓦超大型混流式机组和桐柏、泰安、西龙池等多座蓄能电站30万千瓦可逆式机组的安装,已将我国的水电机组安装的规模和水平提升到空前的高度。
五十五年来,重大技术创新的新型发电机内冷技术用于水电设备,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定子的安装工艺和调整试验技术在我国首次获得成功等十二项技术创新,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水电建设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断实践和革新的结果,已经把我国水电机电安装的施工技术全面地推进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目标。
越南《西贡经济时报》10月18日报道,越南电力集团(EVN)预测,2008年越南全国缺电约86亿度,大大高于今年和去年的缺电额度(2006年缺电11亿度,2007年缺电66亿度)。 EVN称,2009年越南缺电将达到最高峰,即103亿度,2010年将有所下降,为72亿度。缺电原因为电力需求增长过快,而发电项目工程建设进展缓慢。EVN一方面加快发电项目施工进度,另一方面提倡节约用电。
云南省已作出决策,将云南电力装备产业基地选址于呈贡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云南电力装备产业基地是昆明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澄公路以北,规划用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人口约2万人。整个电力装备产业基地规划方案由5期分期建成,其中,包括一期——启动期,主要布局近期有意向进入基地的相关企业;二期——拓展期,主要发展电力装备产业相关的中小型企业和配套企业,修建贯穿基地东西向的主干道作为连接生产区和居住区的纽带,形成基地的生活服务中心,用地约78公顷;三期——发展期,主要是引入国内外相关优秀企业并发展科技型、研究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继续发展电力装备配套产业,用地约128公顷;四期——完善期,在外环线以及环滇铁路初步建成的情况下,重点发展基地东部,依托环滇铁路引入铁路专线进入基地,用地约112公顷;远期——预留建设用地,位于整个基地的最东部,外环线和环滇铁路将其与基地的主体部分分割,是产业基地远期发展备用地,约有80公顷。 为加快基地建设进程,昆明市政府在管理体制、财政、税收、招商引资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政府管理上,实行区域城乡一体化,授权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代表市政府,在基地设立管委会行使市级行政管理权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财政上,从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用于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对落户基地的电力装备企业,从开始纳税起三年内,企业缴纳税收地方留存部分,由高新区管委会给予企业创业资助。
在规划审批、项目备案、贷款贴息、重要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市新型工业化资金、科技三项费、科技创新资金对进入基地的项目和企业给予优先扶持。
今年澳门电力已经从内地输入电力1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了86%。
近些年来澳门社会用电量骤增,为缓解用电紧张状况,澳门电力公司决定向内地求助,今年7月澳门电力启用了内地供澳第三条电缆。预计今年由内地输入的电量将占澳门整体供电的45%,估计今年从内地输入电可能超过15亿千瓦时。
1-9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8.5%。其中,轻工业增长16.1%,重工业增长19.6%。 一、用电市场情况 1-9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2395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12%。第一产业用电量660.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0%;第二产业用电量18239.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7%;第三产业用电量2367.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685.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63%。 1-9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为18012.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8%;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0.04%和18.42%。 从各区域的用电量增长情况来看,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12%)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33.15%)、山西(21.42%)、海南(19.43%)、宁夏(19.18%)、河南(18.90%)、云南(18.41%)、河北(17.71%)、新疆(17.60%)、青海(16.23%)、广西(16.15%)、浙江(15.95)、福建(15.80%)、安徽(15.41%)、江苏(15.31%)、湖南(15.27)。 二、发电生产情况 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23702.41亿千瓦时(见备注),比去年同期增长16.4%。其中,水电3307.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6%;火电19873.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核电452.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全国主要电网统调发电量20413.79亿千瓦时,最高发电负荷合计44141万千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90%、16.75%。 1-9月份,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生产设备容量64688万千瓦,同比增长19.7%。其中,水电11519万千瓦,同比增长13.0%;火电51913万千瓦,同比增长20.8%;核电885万千瓦,同比增长29.2%。 三、供电与销售情况 1-9月份,全国电网供电量18291.48亿千瓦时,售电量17045.38亿千瓦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77%和17.09%。全国主要电网统调用电量20418.73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43992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46、15.50。 四、全国跨区域送电及进出口电量情况 1-9月全国跨区送电703.20亿千瓦时;进出口电量147.12亿千瓦时,其中进口电量31.56亿千瓦时,出口电量115.56亿千瓦时。 1-9月,华北送华东87.2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2%;东北送华北14.7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5.07%;华东送华中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1.36%;华中送华东254.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65%,其中葛南直流5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4%,龙政直流123.6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85%,宜华直流73.68亿千瓦时;华中送南方180.1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6%;西北通过灵宝变电站送华中21.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74%;贵州送重庆3.9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1.57%;贵州送湖南6.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9%。 1-9月份,南方电网的西电送广东61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43%;西电送广西53.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16%。 1-9月份,广东购香港31.2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4.73%;广东送香港84.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7%;广东送澳门12.0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49%;云南送越南18.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4.05%;广西送越南0.8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2.21%。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9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777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47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759小时,比去年同期增长68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984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214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依次为宁夏、吉林、山西、辽宁、河北、甘肃、天津、内蒙、新疆、浙江、贵州、安徽、陕西、青海、北京。 1-9月份,全国供电煤耗率为355克/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10克/千瓦时。全国发电厂用电率5.96%,其中水电0.40%,火电6.79%。线路损失率6.23%,比上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 六、电力建设情况 1-9月份,全国电源建设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6544.15万千瓦。其中水电804.24万千瓦,火电5422.19万千瓦,核电212.00万千瓦。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0199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1341公里。 备注:1、发电量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电厂统计数据,与全社会用电量统计口径不一致; 2、发电(不含发电量)统计口径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