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连续数年超常规高速增长后,我国电力工业将从今年开始增幅减缓,发电装机将在未来几年内出现负增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赵希正在9月15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电气工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介绍,今年我国将新增9000万千瓦左右的电力装机,年末全国电力总装机将突破7亿千瓦大关,位居全球第二。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电力装机总量约6.24亿千瓦,当年新增装机1.1亿千瓦,创下历 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纪录。 “2006年的发电装机增长将是空前绝后的。”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陆燕荪在上述论坛上表示,随着我国电力供 需趋于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局部电力富余,全国电力装机将在未来几年出现负增长。 电监会今年稍早一些时候预计,2007年全国新投产电力装机约9500万千瓦,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进一步缓解,这为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市场 化改革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赵希正表示,我国电力工业正在大力进行结构调整,主线之一是优化火电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具体措施包括:加快开 发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到2050年实现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30%-40%的战略目标;加大小火电关停力度,今年将关停1000万千瓦小火电; 在电网建设上适度发展相对分散、独立的小电网,促进新能源在小电网中使用。 在深化电力改革方面,曾任国家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的赵希正指出,要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推进市场化的改革。他在提到 电价改革时表示,目前我国电价较低,电力改革要逐步解决这一问题。他指出,2004年我国居民电价在纳入统计的60个国家中位居第54位,工 业电价居于第44位,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较低水平。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担心电价上升会加大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成本,而今年以来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因此短期内国家提高电价的可 能性不大。
对于我国电力工业的中长期发展,赵希正较为看好。他表示,目前我们人均用电水平依然很低,发展仍然是今后电力工业的主要任务。2006年
人均装机容量仅仅为0.47千瓦,低于发达国家人均1千瓦装机的水平。未来电力工业的发展空间仍相当广阔。 第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中国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希望两国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领域合作,积极应对气侯变化,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 曾培炎首先介绍了中国节能减排的情况。他说,截至目前,电力工业今年已关闭253台高耗能、高排放的燃煤小火电机组,合计关闭装机容量903万千瓦,每年可节约原煤135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3万吨、二氧化碳2700万。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也迈出实质性步伐。 曾培炎说,中国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达到2000美元、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下决心加大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努力。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并在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效。面向未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把中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将在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广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 二是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淘汰电力、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1000家耗能大企业节能行动。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扩大循环经济试点,鼓励清洁生产,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 四是加强环境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搞好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污染治理。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增强森林碳汇的能力。 五是加大科技支撑。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究,攻克一批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 六是完善体制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财税政策,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广电力节能调度、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新机制。 曾培炎指出,长期以来,中日在节能环保领域开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合作。希望双方进一步完善对话机制,加强在节能环保政策法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以及应对全球气侯变化等方面的交流。积极落实中日环保联合声明,推动节能示范项目。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提供信贷、减少审批等措施,促进企业间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 开幕式前,曾培炎会见了日本经济产业省大臣甘利明、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张富士夫等部分日方代表。 本次论坛由中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日本经产省、日中经协共同主办。来自两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近1000名代表,将围绕电力、汽车、电机和变压器、钢铁、环保、节能政策、建筑节能、节能环保技术合作等多个领域开展研讨和交流。论坛期间,双方将签署10个项目合作协议。 据国外媒体消息,欧洲委员会日前称,核电是世界寻找低碳能源的关键因素,同时宣布成立核能研究新论坛。 委员会在声明中称,"核能可持续技术论坛"将把工业界和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起草"为未来准备和保持欧洲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战略。 2000-2050年之间全世界的能源消耗可能翻一番,核能在未来低碳能源系统中将起关键作用。欧洲有全世界最大的核工业,它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核电。 欧洲科学和研究委员会专员帕托里克称,对选择核能的国家来说,核电是保证供应,削减温室气体的重要解决方法之一。她强调必须用政治力量和公众力量使其成为可能。 她认为,首先要保证核电经济上有竞争力。第二点更为重要,要使核电成为于环境可接受和于后代是种遗产的中性的解决办法。 帕托里克认为,这两者的答案有赖于研究和技术创新,包括大幅度削减核废料,循环利用和储藏它的办法。 当问帕托里克秘书有关她的这些评论时,发言人称决定使用核能与否是各成员国的事。 俄新网消息,据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州长尼古拉·基谢廖夫27日介绍,今年在该州北德文斯克机械制造企业开始建设的世界首座漂移核电站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 州长称,"功率达70兆瓦的第一座发电机组今年已安装完毕,核电站将于2010年建成。该电站很可能在北德文斯克工作,预计于2011年启用。" 基谢廖夫认为,北德文斯克机械制造企业的漂移核电站建设,是该州实施的最有益义并最具前景的民用项目。他说,核电站展现了新的能源潜力。 此外,漂流核电站可保障海水淡化装置的运转。学者们估计,由于淡水有可能是未来的匮乏资源之一,因此这一功能十分重要。 首座核电站的造价约100亿卢布,不过随着核电站投入一系列生产,这个小功率核电站的造价可降至50亿至60亿卢布左右。 俄罗斯计划在10年之内建成6座漂移核电站。已经有一系列国家对俄罗斯的这个独特的项目产生了兴趣。 2006年8月阿夫里坎托夫试验机械制造设计局得到了漂移核电站建设项目的第一份订单,该公司同俄联邦国营北方机械厂联合完成了首座漂移核电站建设项目,该项目的造价为91亿卢布。今年4月,这座小功率漂移核电站的第一台发电机组建于北德文斯克的KLT-40S反应堆基地,该反应堆是阿夫里坎托夫试验机械制造设计局为核潜艇的建设研制的。
该制造设计局的设计师科斯京称首座漂移核电站属于商业性项目。他还强调,漂移核电站的需求市场不仅在俄罗斯,还有部分太平洋地区的国家。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秘书长孟宪淦昨日对记者表示,短期内中国太阳能发电不能像风力发电那样做到规模发电,其主要原因是成本和技术问题。 “当前太阳能发电成本高,导致上网电价达到4到6元/度,与煤电相比有较大差距。”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太阳能发电70%的成本来自太阳能光伏电池。 从技术层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表示,国内生产的硅板的效率在4%到6%,而国外生产柔性硅板的效率能够达到8%。据了解,晶体硅为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主要原料,其利用太阳能的效率是衡量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 光伏产品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但是由于其发电成本远高于煤电和风电,导致光伏产品国内的销售市场很小。据《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显示,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太阳能光伏电池三大生产国之一,但是90%的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都出口到国外市场。 在近日的世界太阳能大会上,来自内蒙古蒙辰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太阳能比风能要稳定,但由于成本太高,其所在的地区主要采用风力发电,有钱的地方才采用风电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法。 据了解,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主要用于没有接入电网的偏远地区。但这些太阳能发电项目也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受成本限制,在国内,很多太阳能电池只能用于高档别墅和一些标志性建筑上。 由于太阳能发电绿色环保的特点,我国已经加大了对于其上游的光伏产业的投入力度。据李俊峰透露,像天威英利、尚德电力等一些涉及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企业,国家对其的支持已经多于这些公司的原始投入。并且像国电、大唐这些大型发电公司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太阳能发电的试点。 对于未来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李俊峰表示:“必要的市场拉动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动力,进而实现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发展和成本降低。”
此外,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光伏发展报告》预测,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潜力巨大,配合积极稳定的政策扶持,到2030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相当于少建30多个大型煤电厂。
9月17日晚6时30分,广东南澳华能风电场二期工程最后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吊装完成,标志着华能二期风电项目顺利完成主体工程,南澳岛风电家族又新添53台风力发电机组。至此,全岛风力发电机组总数达到185台,总装机容量已达10.35万千瓦。 建设规模4.505万千瓦 广东南澳华能风电场二期工程项目去年6月开工建设,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今年1月份正式并网发电。 华能新能源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二期项目建设规模为4.505万千瓦,主体工程完成后将进入调试阶段,预计可在本月底实现全部风力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第三期风电项目前期工作也将启动,力争明年开工建设。 经过10多年来的努力,目前,南澳岛上已安装各型风力发电机组185台,总装机容量10.35万千瓦,年可发电2.7亿千瓦时,为亚洲最大的海岛风电场。该期项目完工并网发电后,南澳岛全岛年可发电2.7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燃烧9万余吨标准煤。 汕头将完善海底输电工程 南澳岛风电建设与风电输出之间存在的矛盾也成了迫在眉睫的待解问题。目前仅有两条送电容量11万千瓦的海底电缆可以将南澳风力发电输出,但华能二期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后总装机容量已经逼近了这个“极限”。
今年年初,汕头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了在今年开始着手建设南澳110千伏过海电缆工程的要求。目前,投资1.6亿元的110千伏过海电缆项目已完成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将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广东省粤电集团与香港长江基建集团再度携手,28日下午签下珠海金湾发电项目二期工程合作协议。该项目涉及资金六十八亿元人民币,为目前广东省内电力领域最大合资项目。 根据协议,金湾二期项目百分之五十五的权益由广东省粤电集团公司和珠海经济特区电力开发集团公司共同持有,其余百分之四十五的权益为香港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持有。该项目的正式建设尚需获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核准后开始动工。项目预计可在二0一0年前后建成,届时珠海金湾项目将因此扩容至三百二十万千瓦,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燃煤发电厂之一。 此次合资为粤电与长江基建在珠海金湾项目上第二次合作,之前双方共同投资运作的珠海金湾一期项目,作为二00七年广东省首个投产单机六十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已于今年二月正式发电。截至今年九月底,一期项目累计发电量五十亿度,相当于年利用六千小时,为珠海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电力,并已向国家上缴一点六亿多元税收。 粤电集团董事总经理邓安表示:“目前广东省电力供不应求情况仍然严重,省内缺电达五百万千瓦。今年夏天,一些电厂甚至需要启动成本较高的油机发电补充。此次扩建两台新机组计划,将改善区域内电力不足情况。”
长江基建集团董事总经理甘庆林表示:“珠海电厂项目是长江基建的优质投资,新机组可舒缓区域内电力紧张状况,同时把握当地经济发展为电厂缔造的商机,预期新机组将为长江基建带来理想回报。”
据英国驻华使馆介绍,英国计划利用新海浪发电设备在英格兰的西南部海域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波浪能发电厂,从而树立英国在海浪发电技术发展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使之成为世界海洋能源公司的基地。 为建造这个发电站,英格兰地区发展署提出了一项造价为2800万英镑的海浪中枢专案。这项计划目前正在寻求英国政府及欧盟的支持,一旦通过最后决议,这个海浪中枢的建成,最终将在25年内生产价值达7600万英镑的电能,并至少创造新职位170个。 海浪中枢有望在2008年中期运营,预计发电量将超过20兆瓦,可满足7,500户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可以减少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量达24,300公吨的二氧化碳,还将帮助英格兰西南部地区实现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5%的目标。 目前已经有来自挪威、澳大利亚和美国的16家海浪电力发展商表示有兴趣使用海浪中枢,其中四家公司将铺设他们自己的海浪能源发电装置,此举在世界上实属首例。作为海岛国家,英国素有"海浪能源故乡"之称。建造海浪中枢这一创举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受到了业界专家的好评,被称为旗舰项目。今年早些时候,英格兰西南经济发展署运输与环境部长ClaireGibson女士就这一项目作简短报告时说:海浪中枢项目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尚属首次。她相信这将成为其他欧盟成员国的示范项目,成为推行欧盟能源政策的契机。 有研究表明,全球海浪能源的发电潜力每年在800亿到8,000亿兆瓦时,后一个数字几乎接近于全球每年电力能源消耗量。区域数据显示,全英国的海浪能源发电总量每年可达到70亿兆瓦时,接近于国内年电量消耗。目前,全英国有40多个地区已被列入最适合潮流发电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