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工程第二台全国产化70万千瓦水轮机组发电指日可待。9月22日中午12时,葛洲坝集团安装的三峡右岸电站18号机组首次启动成功,顺利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6年7月29日,18号机组定子机座入场,2007年7月16日,18号机组转子顺利吊装就位;8月9日全面启动无水调试。 18号机组额定容量777.8兆伏安,最大容量840兆伏安,设计水头85米。该机组是三峡右岸八台国产机组中第一台由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机组。此前葛洲坝集团安装的26号机组由哈尔滨电机厂生产,两台机组机型、部分部件的质量、结构和参数等均有较大区别,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标准和施工工艺要求也各有不同,出现许多新的困难。 面对困难挑战,承担安装任务的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加大技术力量投入和工艺作风改进,全面实践“安装进度服从安装质量、以安装质量弥补缺陷”的施工方针,严格执行“精益求精、锻造精品”的施工标准,制定了针对性很强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工艺措施,加大技术总结与创新力度,通过精细的技术消缺与创新改进,发现并消除了各种质量隐患,克服了种种困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今年4月,18号机组安装现场被业主授予“三峡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作面”荣誉称号,这是三峡右岸电站开工以来的第一个安全文明施工样板面,也是右岸电站机组安装工地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型水轮机发电机组。 目前,18号机组在总装调试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指标都在优良范围内,达到高于国家标准的“三峡标准”。通过专家组的检查,确认18号机组整体质量状况良好,可以开始有水调试。随后,18号机组将进行带负荷试验、甩负荷试验以及72小时试运行。72小时试运行成功后,机组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据了解,三峡右岸八台国产70万千瓦机组全部由葛洲坝集团安装,其中,26号机组已于今年7月10日正式投产发电,25号机组已进入总装调试阶段,预计今年10月投产发电,其它5台机组的安装也都按照计划工期稳步推进。 截至9月26日零时,国家电网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实现安全稳定运行二周年,为祖国58岁生日和党的十七大献上了一份厚礼。 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行管理的750千伏输变电项目,也是目前国内运行电压等级最高、国际上同电压等级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750千伏示范工程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充分表明国家电网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已完全掌握750千伏电网技术,标志着我国电网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加快西北750千伏电网和国家百万伏骨干网架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05年9月26日,750千伏示范工程投入运行后,西北电网公司坚持科学的电网安全观念,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目标,积极探索长周期安全运行的管理机制,落实统一运行维护管理模式、统一运行管理信息平台、统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统一设备技术管理规范和统一现场作业管理标准的“五统一”要求,全面推行精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形成了示范工程同业对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建立了一整套适应750千伏超高压电网生产运行的管理体制。 西北电网公司强化技术监督,大力推广现场标准化作业,认真开展750千伏设备评价工作。2006年5月,组织完成了示范工程首次检修预试,为工程安全稳定运行消除了缺陷和隐患。2006年9月,示范工程顺利通过150万千瓦满负荷试验,全面论证了750千伏设备在科研、设计、设备制造、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以及运行各方面参数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展示了中国电力行业攀登当代电网科技至高点和驾驭750千伏电网的能力。 西北电网公司注重技术创新,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了示范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取得显著效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生产管理系统对示范工程的技术监督、技术资料存储、缺陷流程化管理和规范两票办理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红外测温、绝缘油色谱分析等手段对于设备异常温升、变压器内部故障等缺陷,起到了预警作用。 自投产以来,截至2007年9月26日零时,750千伏电网最高运行电压781千伏,最低运行电压750千伏,最大输送功率49.14万千瓦。其主要一、二次设备没有发现影响运行的严重缺陷,各项运行技术指标良好。示范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在西北电网迎峰度夏、负荷连创历史新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跨省互供电作用。 示范工程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为西北750千伏电网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西北750千伏电网已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到2008年,西北全网将总计建成投产750千伏“10站10线”,线路长度2827公里,变电容量1330万千伏安。
“十一五”期间,西北电网750千伏工程将投资603亿元,建设750千伏变电站32座,变电容量4950万千伏安,750千伏线路36条,线路里程12560公里,初步建成覆盖西北五省(区)的750千伏送端电网。届时,西北电网将在充分满足本地区用电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西北电力外送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9月24日,随着华电内蒙古辉腾锡勒12万风电项目86号风机叶片的吊装,内蒙古风电装机顺利实现百万千瓦,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杨晶为庆典揭牌。而成为我国首个百万千瓦风电规模的省区后,内蒙古在风电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无疑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加速开发占全国40%的风能资源奠定了基础。 据悉,位于内蒙古察右中旗境内的辉腾锡勒风电场作为我国最早发展风电的旗县之一,当地政府确立了2010年前建设成为国家级风电基地的目标,计划在2015年以前,把辉腾锡勒1号和2号风电场先后打造成为百万级和双百万级风电场,全旗风电总装机可望达到313.16万千瓦。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同样遍布测风塔和在建项目。而包头达茂旗、赤峰赛罕坝、呼伦贝尔新右旗以及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地区同样在开展风电前期及在建工作,并已投产相当规模,而且多具备成为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条件。目前内蒙古拥有的百万风电装机容量分布在乌兰察布、赤峰各32万千瓦,锡林郭勒和阿拉善亦达到10万千瓦以上等。 事实上,风能资源的丰富性和节能减排的迫切性,促使内蒙古与数十家致力于风电事业的发电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内蒙古提出要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输出基地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一系列措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谋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建设6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而规模开发对提高风电国产化率、降低成本以及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等也是有效路径。
华电集团作为我国最具实力的发电企业之一,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逐步加大力度。在开展华电辉腾锡勒12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同时,2006年初又与察右中旗政府签订开发2号库伦风电场50万千瓦风电项目的协议。据华电集团副总经理邓建玲介绍,华电“十一五”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将力争达到1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和在建规模。 据也门通讯社报道,也门政府24日宣布,将兴建该国首座核电站。 报道说,也门电力和能源部部长巴赫兰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也门政府当日与美国能源公司签署初步合作协议,由该公司承建这座核电站。协议双方将着手进行核电站选址工作,并对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他强调,工程建设将严格依照相关国际法律和标准执行,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和指导。 巴赫兰指出,较之也门当前所依赖的电能,核电具有不可比拟的经济效益。
随着也门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也门发电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其国内市场需求。目前,也门包括首都萨那在内的许多城市仍实行轮换停电计划。 9月26日10时26分,随着吉林通榆国家特许权风电项目L16线A083号风电机组的顺利并网发电,中国国电集团所属龙源集团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58万千瓦,成为中国首家风电装机突破100万千瓦的企业。 根据目前的项目进展,到2007年底,这一国内最大风电企业的总装机容量将突破160万千瓦。这一数字占国内风电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 另悉,作为中国可开发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内蒙古已建的风力发电装机总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100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底风力发电装机总规模有望突破120万千瓦。 来自电力部门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及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以清洁无污染为首要特征的风电开发正进入加速发展期。截至2006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260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105%,新增装机容量约134万千瓦。 统计表明,截至目前,龙源集团已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建成风电场36座,风电装机1279台,并网输送绿色能源累计35.13亿千瓦时。“按同比等量计算,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33.5万吨,节水10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6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1万吨。”龙源集团副总经理王连生说。 根据已经确定的规划,龙源集团风电装机容量到2010年将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1500万千瓦。 根据中国最新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一个时期,风能将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之一,到2020年将建成风电3000万千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