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主席、“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副总裁列昂尼德·德拉切夫斯基18日在北京表示,俄罗斯对中国输出电力第一阶段项目将于2008年启动。 德拉切夫斯基在北京俄罗斯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俄中双方签订了比较大的输电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俄方将分三个阶段向中国提供电力,现在已经开始落实第一阶段的项目,到2008年基本上可以落到实处。 德拉切夫斯基说,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每年二三十亿千瓦时的电力输出开始,逐步增加输电量,最终实现每年600亿千瓦时电力输出的目标。第一阶段将利用俄罗斯边境地区现有的发电和输电设施向中国供电。第二和第三阶段俄中双方将大批量建设新的发电设施和输电设施。他表示,俄中双方就电力的定价模式已协商一致。 德拉切夫斯基表示,俄罗斯的发电行业对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是开放的,当然也欢迎友好国家中国的投资者。 德拉切夫斯基于17日抵京访华。他与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中方主席李贵鲜举行了会晤,双方就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和将来的工作目标进行了讨论。
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立于1997年4月,其宗旨是积极促进中俄两国实现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特别是广大中青年之间的传统友谊和相互了解,加强彼此信任,巩固和扩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总体协调和推动两国民间交往,组织开展各种群众性活动,并就中俄关系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9月1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常务副省长钟阳胜、省发改委主任李妙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董事长钱智民、省发改委副主任王中丙等的陪同下,到我市调研台山核电项目。张国宝调研后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取得的进展表示满意,认为台山核电项目建设条件基本成熟。
据悉,台山核电项目在省政府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共同努力下,已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十一五”能源规划。台山核电项目选址台山市腰古,经专家长期考察和科学论证选定,建设条件优良。项目前期筹建过程中,在国家发改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江门市、台山市两级党委、政府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紧密合作,在较短时间内基本完成了征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设计、地质勘探、厂平工程方案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开工条件已基本成熟。台山核电项目的建设必将加快实现江门大能源基地的发展目标。 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配套的三峡输变电工程,目前已进入施工建设尾声,预计今年底将全面竣工。截至9月17日14时,工程累计向华东、华中、华南11个省(区、市)输送三峡电力1892亿千瓦时。 据国务院三峡办统计,到今年上半年,三峡输变电工程累计完成动态投资342.8亿元,折算静态投资为285亿元,占总概算的88%。投产交流线路工程55项,交流变电工程31项,三(峡)常(州)、三(峡)广(东)、三(峡)沪(上海)等3项直流输电工程全部投产运营。 三峡工程共计划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240万千瓦,目前已有17台机组1190万千瓦投产。为使三峡电能“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国家电网公司承担了三峡输变电工程建设任务,并于2003年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后,承担起了向苏、沪、粤、鄂、渝等11个省份送电的任务。以三峡电站为中心电源点,东西南北互联的全国互联电网格局目前已基本形成。 三峡输变电工程目前每天输送三峡电约2.6亿千瓦时。自投产以来,设备运行状况良好,为保证三峡电力安全、稳定、可靠输送作出了突出贡献,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用电紧张局面。
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三峡输变电工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项目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共实现重大技术创新20多项,进行技术改进150多项。在绝缘子选型、海洛瓦选线、长江大跨越、紧凑型线路、720导线设计和应用等项目上都取得了世界级水平的技术突破。 英国政府17日批准建立一座海浪能发电站的计划,建成后其规模将为世界之最。这座海浪能发电站将建在英国西南部的圣艾夫斯湾,耗资达2800万英镑(约合5600万美元),计划于2009年投入运行。发电站的设计装机容量为20兆瓦特,发电量能满足7500个家庭的电力需求,可在25年内减少3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英国环保组织"碳基金"说,海浪能和潮汐能发电2020年将占英国总发电量的3%,甚至更多。英国风能协会负责人玛丽亚·麦卡弗里说,海浪能发电站代表"一种进步,它使英国在从海洋获取无碳能源方面成为全球热点"。 作为岛国,英国海岸线很长,充分利用海洋能源,对解决英国的能源及环境问题意义重大。 “光伏发电制造业两三年以后肯定要洗牌,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要倒闭、被兼并,这是大家一致的看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朱俊生在“首届中国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上表示。 目前,光伏发电产业是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中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创业投资研究机构China Venture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光伏产业共有10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 朱俊生表示,我国光伏产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即电池片和电池组件两个环节,这些设备生产最重要的原材料硅则主要依赖外国进口,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光伏发电的先进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手中。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光伏设备生产企业有30多家,年产量约8万吨左右。“2006年中国光伏设备产品95%出口,而从今年开始,欧洲市场壁垒提高,技术档次相应提高,加上我们市场很小,未来光伏发展主要还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扩大国内市场,不然这么大的光伏产业难以生存下去。”朱俊生表示。 China Venture的分析报告指出,从长期来看,积极拓展产业链上游业务是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挑战,虽然海外上市企业已达10家,但只有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高纯度硅料和硅片生产企业才会受到海外资本的青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