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力 信 息
         (更新时间2007年9月4日) 
      

主页  行业新闻  市场动态  电力信息  变压器技术  权威认证  政策导航  企业风采  数据总汇  国变质检中心

     

“皖电东送”东通道全线贯通

  日前,随着位于淮北市的500千伏濉溪变工程启动投运,安徽电网“皖电东送”东通道实现全线贯通。此次全线贯通的“皖电东送”东通道,北起淮北,途经宿州、蚌埠、滁州、巢湖、马鞍山、宣城,并通过马鞍山和宣城进入华东500千伏主网架,将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和浙江。

  “皖电东送”东通道的投运,解决了淮北和宿州长期存在200千伏电网送出“卡脖子”和“窝电”问题,对皖北地区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还将缓解上海、浙江等地区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也将实现安徽火电和浙江水电的互补。
  

2010年国家特高压电网将向东延伸到武汉

    从湖北电网发展会上获悉,2010年,国家特高压电网将向东延伸到武汉,增强湖北电网电力供应能力。

  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千伏的电网,具有运输距离远、电力损耗低、经济性好等特点,目前只有中国在建设这种电网。去年,我国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晋东南至荆门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开建。

  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负责人昨透露,到2010年,该特高压线路将向北延伸至陕北、北京,向东延伸至武汉、上海,实现华北、华中、华东三大电网同步联网。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介绍说,届时,包括武汉城市圈在内的湖北电网将“左右逢源”:本省如果水电多了,可通过该电网输送到外省,不至于出现水电站弃水的局面;如果水电不足,则可通过该电网输入北方省份的火电,可省去四处求电煤的烦恼。

  刘振亚同时还宣布,将湖北电网“十一五”建设投资由原计划500亿元追加至560亿元,确保到2010年湖北电力“送得进、输得出、落得下、用得上”。
  

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和风能设备制造中心

    中国正逢发风电的大好时机。按“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2015年达到1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中国风电市场将越来越大,201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和风能设备制造中心。我国目前已经能够批量生产兆瓦级以下的风机,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将在"十一五"期间形成对兆瓦级发电风机的批量生产。我国风电资源的评估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根据评估,我国存有100万千瓦的大型风能可开发利用区域有12个。

  2005年,中国风机新增装机容量50.3万千瓦,比2004年增长254%,使得全国现有总装机容量达到126.6万千瓦,其中新疆在中国内地各省市区中所占份额最多;位于中国15个省的62个风电场发电为15.3亿千瓦小时。将来我国除了西藏、云南、新疆等“三边”地区5个省外,剩下26个省的风能资源有32亿千瓦装机容量可供开发。而内蒙古一地可供开发的风能资源就占到了这26个省的一半,达14.6亿千瓦。
  

贵广二回、罗百二回工程成功启动投产

贵广二回直流电量开始大量落地深圳宝安

    8月29日22:32时,南网超高压公司广州局宝安换流站220千伏设备和220千伏宝安-象山甲、乙线一次充电成功并顺利通过24小时试运行成功投运,标志着宝安换流站交流场设备全部带电并向深圳220千伏电网送电,贵广二回直流电量开始大量落地宝安地区,有力缓解了深圳宝安地区的用电紧张状况。据了解,8月29日9:00时,宝安换流站通过宝安-象山甲、乙线送往宝安区象山变电站的负荷达到57万千瓦。

    8月28日上午09:30时,随着中调下令合上220千伏安-象甲线21325、21324刀闸,宝安换流站220千伏母线和220千伏安-象甲、乙线启动工作正式开始。按照《220千伏安-象甲、乙线启动方案》,整个启动工作共83个操作步骤,涉及500千伏#2主变、#3主变和相应220千伏区域、交流线路以及相应的二次控制、保护、测量系统。220千伏母线采用双母双分段接线方式,倒换操作复杂,启动过程中,超高压公司广州局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开关同期装置闭锁、6MD装置CT变比设置变更等多个问题,在宝安换流站负责人的现场协调指挥和全体当值人员的精心操作下,至晚上22:32时,整个启动工作顺利结束,220千伏设备一次充电成功,续写了宝安换流站设备一次充电成功的新记录。

    宝安换流站220千伏工程采用GIS紧凑型设计,共24个开关间隔,设备多,结构复杂。现场各参建单位克服天气炎热、工期紧、人手少等困难,加班加点,精心准备,使220千伏工程提前具备带电条件,确保了220千伏安-象甲、乙线按期投运,为此,深圳供电局专门给超高压公司广州局发来感谢信表示衷心感谢。

    据介绍,6月21日,贵广二回直流工程极II成功投入试运行,宝安换流站开始大负荷通过安鹏甲乙线、安莞线向深圳、东莞转送电量,但宝安地区接受的电量有限。随着220千伏宝安-象山甲、乙线的成功投运,贵广二回直流电量开始大量落地宝安地区,宝安地区的用电紧张状况将得到有力缓解。

罗百二回工程成功启动投产

    8月30日23:00时,500千伏罗平-百色第二回交流输变电工程完成24小时试运行成功投运,可提高云电外送能力70万千瓦以上,同时十分有利于缓解广东省用电紧张状况。

    罗百二回交流输变电工程是云南电力外送广西、广东的第三条500千伏输电通道,采用紧凑型输电技术,输电能力达132万千瓦,能有效增强南方电网运行的灵活性,提高整个南方电网的稳定运行水平。紧凑型输电技术可明显提高自然输送功率达到132万千瓦,较传统型线路提高35.34%,每公里少占送电走廊27.4亩,能够有效减少林木砍伐、青苗赔偿及房屋拆迁量,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罗百二回交流输变电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500千伏百色、罗平变电站各扩建1个500千伏出线间隔;新建罗平变至百色变第二回500千伏线路287公里。其中罗平变电站扩建间隔部分设备已于6月17日成功投运。

    罗百二回287公里线路途经云南罗平、广西西林、田林、百色等市县,70%处于大山区,山高路险,工程建设异常艰难。“对面能说话,相见得半天”是其艰苦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山上没有路,工程建设者硬是开出了路;山上没有塔,工程建设者硬是靠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大山上立起座座铁塔。因多种因素而被迫进行改线的线路工程8.1标段改线线路长度4公里,共新建9基铁塔,其中就有5基转角塔,输电线路硬是“左冲右突”“杀出了一条血路”傲然前行。

    南网超高压公司率领广大工程建设者克服工期紧、阴雨天气多、地方阻挠严重等多种困难,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于8月26日全线完成竣工验收和消缺复检工作具备启动条件。8月27日,启动验收委员会召开会议部署工程启动投运,尚春副总经理要求严格执行工程启动调试方案,发生异常冷静处理。8月28日,工程建设者全线巡查及时找出了接地故障点,确保了罗百二回工程在8月底前投运,再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办法总比困难多”、“想尽办法去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的南网精神。
  

中国最大核电项目开工 将主要采用自主核电技术

  红沿河核电站开工国产化率升至85%

  8月18日,我国最大的核电项目——红沿河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4台机组将全面采用中国自主品牌CPR1000核电技术。

  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第一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也是目前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项目。

  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安全经济性较好的百万千瓦压水堆技术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到1997年5月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一期,中国核电在20多年间,逐步完成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从红沿河核电站开始完全确立了自主创新之路。

可以说,红沿河核电站采用中国自主品牌CPR1000核电技术的意义,远胜于它500亿元的投资规模。

  从大亚湾到岭澳核电站一期、二期,再到红沿河核电站,从0到30%、50%、70%、85%,通过这组拾阶而上的数据,中国核电国产化的步伐已然清晰。

  自主核电技术梦想成真

  公开信息显示,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工程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总投资约486亿元,将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由中广核、中电投核电公司以及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按45:45:10的比例共同投资,首台机组计划2012年投入商业运营,全部四台机组2014年建成。

  “红沿河项目早就应该启动,要完成我国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时间并不多。”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名誉院长、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钱积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钱积惠介绍,CPR1000全称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与中广核合作在法国法玛通M310技术版本基础之上,改进并拥有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

  中广核集团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2004年中广核集团正式确定岭澳核电站二期一号机组为CPR1000的首台机组,而至2007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红沿河核电站采用这一技术建设全部四台机组,并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论证和研究。至此,中国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规模化、批量化建设核电站的梦想终于成真。

  据业内人士介绍,采用自有技术后,如果小批量建设,单位造价可低于1300美元/千瓦,国产化成熟并批量化后可争取实现1万元人民币/千瓦。而相应的项目,若国外引进技术的话,每千瓦造价约为1800-1900美元。据初步估计,项目收回投资的时间约需15-20年。

  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投入500亿美元左右,建造30个核反应堆,将核电站的总装机容量提高到4000万千瓦。业内人士预计,在第三代核电技术消化吸收前,我国还会建设一批第二代技术的核电站,而第二代技术肯定会采用国内的技术,这将给CPR1000带来更多的机会。

  国产化崛起

  从大亚湾核电站的“入门”到红沿河核电站确立核电技术自主品牌,中国核电自主创新之路并不容易。

  岭澳核电站一期以大亚湾核电站为参考,采用“翻版加改进”的技术方案,实施了52项重大技术改进。到2005年12月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二期时,国家已将它列为国家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提出了工程建设中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自主运营,设备国产化率1号机组不低于50%,2号机组不低于70%的目标。

  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红沿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比例将在岭澳二期二号机组7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中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一、二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70%,三、四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80%,且要建成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技术、环境等6大控制指标总体优于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核电项目。

  事实上,就在红沿河核电站开工建设的前夕,国家发改委于7月下旬在大连召开了核电装备国产化会议,主题是希望通过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大力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

  会议上传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以红沿河站开工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设备国产化工作。对此,红沿河核电站的主要建设方中广核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将重点抓住关键设备和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核电设备国产化,促进国内企业参与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掌握关键设备核心技术。
  

越南计划到2025年建造2至3座核电站

    新华网 据当地媒体8月30日报道,越南计划从现在起到2025年建造2至3座核电站。这些核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800万千瓦。

    《西贡解放报》援引越南工商部日前发布的消息说,根据越南政府批准的一项核电发展计划,上述核电站的总投资额约为160亿美元。

    越南目前正在筹备建造其第一座核电站,装机容量在100万千瓦至200万千瓦之间,投资额约为30亿美元。这一核电站预计在2015年以后实现首台机组发电。
  

墨西哥大力发展风力发电,3年内将投30亿美元

    墨西哥能源部日前宣布,13家能源公司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30亿美元发展风力发电,预计这些公司的项目投产后将为墨西哥提供近2000兆瓦电力。

    根据能源部的公报,墨西哥全国电力委员会当日与其中4家公司签署协议。这些公司将在墨西哥特万特佩克地峡发展风力发电项目投产后,向该委员会所属全国电网提供163兆瓦电力。

    墨西哥能源部长乔治娜-凯塞尔-马丁内斯出席了当日的签字仪式。她指出,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是墨西哥政府制定的国家发展规划之一,其中风力发电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墨西哥全国电力委员会近期还与其他7家公司签署了类似协议。这7家公司的风力发电项目预计在2010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并将为墨西哥提供1492兆瓦电力。

    该委员会还将与墨西哥水泥公司一家下属公司以及西班牙的一家企业分别签署协议,两个项目将保障330兆瓦电力供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