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消息,上半年,国内29家设备制造企业的发电设备生产量稳定增长,共生产发电设备5480万千瓦,同比增长9%。 其中,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三公司生产发电设备4129万千瓦,占全部产量的75%。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上半年,国内29家设备制造企业生产水电机组994.7万千瓦,占18%,同比增长89%;火电机组4476.3万千瓦,同比下降1%。
在上半年生产的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规模3555万千瓦,占火电机组的79.4%。其中,30万千瓦级机组占火电机组的22.2%,60万千瓦级机组规模占48.4%,百万千瓦级机组规模8.8%。
1-7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8.5%。其中,轻工业增长16.2%,重工业增长19.5%。 一、用电市场情况 1-7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8167.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8%。第一产业用电量486.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19%;第二产业用电量13959.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13%;第三产业用电量1755.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965.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6%。 1-7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为13789.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14%;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1.13%和18.58%。 从各区域的用电量增长情况来看,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68%)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33.36%)、云南(22.87%)、宁夏(22.13%)、海南(21.45%)、山西(21.35%)、河北(19.12%)、河南(18.90%)、新疆(18.80%)、福建(17.30%)、广西(17.22%)、浙江(16.70)、青海(16.56%)、湖南(15.96)、江苏(15.80%)、安徽(15.72%)。 二、发电生产情况 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7849.45亿千瓦时(见备注),比去年同期增长16.5%。其中,水电2240.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火电15230.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核电326.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全国主要电网统调发电量15487.63亿千瓦时,最高发电负荷合计42871万千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60%、18.19%。 1-7月份,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生产设备容量63417万千瓦,同比增长20.7%。其中,水电11316万千瓦,同比增长12.2%;火电50973万千瓦,同比增长22.6%;核电785万千瓦,同比增长12.7%。 三、供电与销售情况 1-7月份,全国电网供电量15572.77亿千瓦时,售电量14513.30亿千瓦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99%和16.98%。全国主要电网统调用电量15484.68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42796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07、18.52。 四、全国跨区域送电及进出口电量情况 1-7月全国跨区送电465.78亿千瓦时;进出口电量106.96亿千瓦时,其中进口电量27.01亿千瓦时,出口电量79.96亿千瓦时。 1-7月,华北送华东65.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2%;东北送华北6.75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5.84%;华东送华中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1.36%;华中送华东159.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58%,其中葛南直流40.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11%,龙政直流79.5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9.31%,宜华直流39.68亿千瓦时;华中送南方117.9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1.75%;西北通过灵宝变电站送华中16.5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64%;贵州送重庆2.4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4.44%;贵州送湖南5.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33%。 1-7月份,南方电网的西电送广东369.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3%;西电送广西37.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1%。 1-7月份,广东购香港26.7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62%;广东送香港58.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1%;广东送澳门8.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30%;云南送越南1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6.09%;广西送越南0.5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0.66%。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7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2858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09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904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76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3054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18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依次为宁夏、甘肃、吉林、山西、辽宁、河北、天津、内蒙、陕西、贵州、新疆、青海、北京、浙江、云南、安徽。 1-7月份,全国供电煤耗率为355克/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10克/千瓦时。全国发电厂用电率5.94%,其中水电0.42%,火电6.7%。线路损失率6.80%,与上年同期持平。 六、电力建设情况 1-7月份,全国电源建设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4730.42万千瓦。其中水电568.35万千瓦,火电3993.49万千瓦,核电106万千瓦。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7328万千伏安、线路长度15214公里。 备注: 1、发电量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电厂统计数据,与全社会用电量统计口径不一致; 2、发电(不含发电量)统计口径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 ±800kV,正常!±900kV,正常!±950kV,正常! “升压至±1000kV!”,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高压所所长李光范果断下达了操作指令。数据稳定,一切正常!2007年8月16日15时26分,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的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试验线段成功升压至±1000kV并开始稳定运行,新的世界记录诞生了! 四小时后,这一记录被再次改写:试验线段成功升压至±1100kV并稳定运行两小时!
试验线段升压至±1100kV的成功,标志着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完全有能力进行±1000kV甚至更高电压等级的电磁环境试验研究,可以为新电压等级的工程设计提供宝贵的设计依据和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的特高压战略发展规划作坚强的技术后盾! 在经过一系列的无水、有水调试及72小时试运行后,8月20日下午4时,三峡工程右岸电站21号机组正式投产运行。 21号机组是中国水电四局在三峡右岸电站安装的第二台机组,也是三峡右岸电站投产发电的第三台机组。至此,三峡电站已有17台70万千瓦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8月20日,三峡入库流量为18500立方米/秒,三峡坝前水位为144.88米,在当前水位条件下,三峡电站日均发电量约为2.6亿千瓦时。 三峡右岸电站21号机组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中国水电四局从2006年10月24日开始安装,安装调试历时10个多月。 8月10日上午,21号机组启动有水调试;8月17日上午11时,完成所有调试试验项目,顺利进入72小时试运行;8月20日11时完成试运行。 从调试的情况看,在三峡电站已安装的10台阿尔斯通机组中,21号机组性能最稳定,调试时间最短。三峡右岸电站机组启动验收委员会认为,这台机组各项技术参数满足运行要求,准予正式并网发电。
三峡工程共计划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电站14台已全部投产。右岸电站12台,截至8月20日已有3台投产。地下电站6台,目前仍处于土建施工阶段。 日前,随着位于煤炭基地淮北市的500千伏濉溪变工程启动投运,安徽电网“皖电东送”东通道实现全线贯通。此次全线贯通的“皖电东送”东通道,北起淮北,途经宿州、蚌埠、滁州、巢湖、马鞍山、宣城,并通过马鞍山和宣城进入华东500千伏主网架,将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往上海和浙江。 依据“十一五”规划,安徽电网将形成“3+1”格局,即东、中、西三个500千伏输电通道和一个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通道,形成坚强的电网主网架,保证“皖电东送”顺利推进。其中,500千伏中通于2006年底建成投运。500千伏西通道今年2月开工,计划于2008年7月建成投运。500千伏东通道建设于2006年全线铺开,今年6月以来,东通道全线从南到北依次分段启动。
“皖电东送”东通道的投运,解决了淮北和宿州长期存在200千伏电网送出“卡脖子”和“窝电”问题,对皖北地区经济起到促进作用,还将缓解上海、浙江等地区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也将实现安徽火电和浙江水电的互补。
8月16日下午,中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台风型1.5兆瓦变桨变速风力发电机组在广东中山市下线。该风机的成功下线标志着中国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产业开发取得突破。产品成本比进口产品和合资产品降低20%以上。 据了解,这台发电机组是中山市火炬技术开发区广东明阳风电技术公司研发制造的,是中国第一个完全按照中国的风力资源和气候特点,以发电成本最低为开发目标,能够抵御台风、沙尘、严寒等极端气候条件,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一代风力发电机。此次新下线的风机机型,在同等极限气候等级下比欧洲标准设计的风机提高发电量达到15%-20%。 据了解,此次下线的明阳1.5兆瓦风机得到了世界风电技术权威德国劳氏船级社的全程认证。明阳电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传卫告诉记者,明阳电气的风机年产能达到450台,预计2010年风机整机的产能能达到1000台。
据了解,中国风力发电资源蕴藏量超过10亿千瓦。国家已确定2020年的风力发电机的全国总装机目标为5000万千瓦。在今后的13年中,仅国内风力发电设备投资每年将超过500亿元,每年新增装机将超过500万千瓦。
近日,西班牙政府批准立法,将允许在西班牙辽阔的海岸线上修建海上风能发电场,以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虽然海上风能发电场成本要比陆基风能发电场高,但是海上风能发电场可以利用更强和更加稳定的沿海微风。但是,批评人士担心,海上风能发电场会破坏风景,对渔业造成不利影响。为减少这些方面的影响,西班牙政府称海上风能发电场工程需要获得环保部门的批准。
“导线负荷达到38万千瓦,导线最高点温度达到了72摄氏度,超过了导线规定运行允许温度。” 8月17日,从江津供电局传出消息,由重庆市电力公司组织的220千伏黄綦线导线升温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20千伏黄綦线导线升温试验是国家电网公司的重点科研项目,是在不改变线路结构的情况下,通过组织负荷,提高220千伏黄綦线导线运行的电流,使导线的温度升高,看是否能超过运行允许温度(70摄氏度),以及导线输送能力能否超过规程规定的输送限额。 根据“重庆地区提高导线允许工作温度及动态增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组的安排,按照制定的220千伏黄綦线升温试验方案,在重庆市电力公司相关职能部门、试研院、重庆电力设计院、江津供电局和綦南供电局的密切配合下,有序地进行了试验。 据悉,该导线从黄荆堡变电站延至綦江变电站,全长57.1公里,共129基塔。负荷升温分为25万千瓦、31万千瓦、33万千瓦、35万千瓦、38万千瓦5个阶段进行,黄荆堡站和綦江站分别负责监视两个变电站内黄綦线回路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用红外测温仪监视一次设备接头处的温度,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黄綦线站内负荷。 试验过程中,黄綦线全线设置了10个测量点和16个监视点,检查线路在各段负荷下的运行情况,按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测量导线弧垂的变化、导线和金具的温度等。当黄綦线负荷升到了38万千瓦,在这个负荷停留期间,从各监测点反馈的信息来看,除温度在上升以外,没有发现异常情况,黄荆堡变电站内主波器最高温度达到了126摄氏度,导线各监测点平均温度60余度,最高温度点达到72摄氏度,超过了规定运行允许温度(70摄氏度),实验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对今后按照提高后的允许温度设计建设新建线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