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力 信 息
         (更新时间2007年8月21日) 
      

主页  行业新闻  市场动态  电力信息  变压器技术  权威认证  政策导航  企业风采  数据总汇  国变质检中心

     

中国核电进入自主品牌批量建设新时代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核电站,是辽宁有史以来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

    在中国核电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里程碑意义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主体工程,18日正式开工,标志中国核电在经历了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历程后,步入自主品牌批量化、规模化建设的新时代。

CPR1000圆了中国核电的品牌梦想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东岗镇渤海辽东湾东岸的红沿河核电站,一次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是中国“十一五”期间首个批准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大连建设投资公司三家共同投巨资约500亿元人民币兴建。然而,行家说,其采用中国自主品牌的CPR1000核电技术的意义,远胜于它的投资规模。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至2006年底,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台,大部分是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中国早在1983年已明确采用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但由于种种因素,此前建成的六座核电站十一台机组采用了多种技术,其中既有自主开发的秦山一期,也有在引进基础上自主创新的秦山二期及引进加拿大重水堆技术建设的秦山三期,还有引进俄罗斯技术建设的田湾核电站。

    CPR1000全称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按照国家的部署,以从国外引进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成熟技术为基础,结合多项重大技术改进形成的具有自主品牌的中国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安全经济性较好的百万千瓦压水堆技术建设大亚湾核电站,到1997年5月开工建设岭澳核电站一期,中国核电在20多年间,逐步完成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并从岭澳一期开始实施自主创新,进行了52项重大技术改进。而开工于2005年12月的岭澳核电站二期,则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15项重大改进,包括采用数字化仪控和先进控制室、先进燃料组件、半速汽轮发电机组等。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泉指出,这些改进使岭澳核电站二期采用的技术已成为比原来引进的技术更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的核电技术。

    2004年中广核集团正式确定岭澳核电站二期一号机组为CPR1000的首台机组后,2007年1月,中国政府批准红沿河核电站采用这一技术建设四台机组,并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论证和研究。至此,中国用自主品牌核电技术规模化、批量化建设核电站的梦想终于成真。

自主化国产化步伐驶上快车道

    按照国家的安排,红沿河核电站设备国产化比例将在岭澳二期二号机组7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中关键设备国产化比例不低于85%;一、二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70%,三、四号机组的国产化比例为80%,且要建成安全、质量、进度、投资、技术、环境等6大控制指标总体优于岭澳核电站二期的核电项目。

    在中国现有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中,运营管理自主化和工程管理自主化早在岭澳核电站一期的建设和运行中已实现,岭澳一期还实现了施工安装自主化、调试和生产准备自主化,总体设备国产化比例达30%。

    岭澳核电站二期在此基础上,工程管理、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监造、工程施工与技术服务等均由国内企业为主承担,其中设备国产化的目标锁定在70%。

    目前,红沿河核电站工程管理已由业主公司通过委托协议委托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中电投电力工程公司全面参与。工程全厂总体设计和初步设计由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施工图设计由国内专业设计院完成。设备制造,包括核岛主设备关键铸锻件及相关设备、主泵、反应堆堆内构件支撑板、部分核二级泵、部分核级阀门、汽轮发电机组和全厂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均由国内企业为主制造。运营管理由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负责,实施自主化运营管理。

    中广核工程公司对承担此项工程建设管理踌躇满志,该公司红沿河项目总经理李晓学表示,他们有信心把红沿河核电站建成精品工程,以全面提升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

拉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升级意义深远

    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在大连召开核电装备国产化会议,显然是希望通过红沿河核电站的建设,大力推进核电装备国产化。

    促进核电等重大装备国产化已写入去年发布的中国“十一五”规划。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集中的地区,东北三省的装备制造企业闻鸡起舞;东方、上海、哈尔滨电气集团三大动力集团等装备制造企业也摩拳擦掌,加快核电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改造。

    此前,在岭澳核电站二期建设中,东方、上海电气集团以及大连重工起重集团等数十家企业分别获得了核岛、常规岛及辅助管道相关设备的生产订单。本次会议上,中国一重等十多家企业又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订了七份联合开发协议,协议均为国内首台(套)核电关键设备或原材料等国家重点关注的国产化突破项目,技术含量高,对打破核电关键设备及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工程造价,提升重大装备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核电装备制造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以红沿河站开工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设备国产化工作显然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对此,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表示将重点抓住关键设备和对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核级设备的国产化,促进国内企业参与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掌握关键设备核心技术。
  

高油价推风电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廉价石油一去不复返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11日预言,国际原油价格正在向每桶100美元高位迈进。高油价是全球能源危机的一个标志,造成这一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石油消费过度导致可获得的石油储量大幅减少。面对高油价,石油消费国强烈要求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增产抑价。而委内瑞拉则在预言油价向天价发展的同时,又在敦促欧佩克不要增产。能源危机丝毫未见缓和的迹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近期大幅上涨,其中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8月1日盘中一度达到每桶78.77美元,超过去年7月创下的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盘中纪录。   

    相关人士普遍预计廉价石油时代已经过去,解决能源危机,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不二选择。这其中,风能由于非常丰富、价格便宜、能源不会枯竭,又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取得,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点。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   

    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据初步探明结果,我国陆地上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即达2.53亿千瓦,加上近海的风能资源,全国可开发风能资源估计在10亿千瓦以上。与之对照,我国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仅为3.9亿千瓦。   

    风电产业过去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成本居高不下,但近10年来风电的国内外成本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并且在日趋接近燃煤发电的成本,已经凸现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风电机组的造价已由1990年的1333美元降至2000年的790美元,相应的发电成本由8美分/千瓦时减到4美分/千瓦时,预计2005年可降至2.5-3.5美分/千瓦时。国外专家指出,“世界风力发电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近几年的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隔30个月左右,成本就会下降15%。

    尽管目前在我国风电价还比煤电价格高一点,但是风电产业已经凸现经济效益。在内蒙古辉腾锡勒风场,设备几乎全部是进口的,风电厂的综合造价已降至7800元/千瓦以内,生产的风电含税上网电价已降为0.45-0.5元/千瓦。如果风机实现国产化,风电电价还会下降10%-15%,无疑将更具竞争力。   

风电产业商机巨大   

    风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在我国都属于初步发展阶段,我国政府推出了种种的优惠措施推动国内风电以及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2006年11月,《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意见》指出,“十一五”期末,我国将完成5000万千瓦的风能资源详细测量、评价和建设规划;建立国家风电设备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用于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试验测试的公共技术平台;风机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   

    2003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仅有56.7万千瓦,年新增装机不足10万千瓦。2004年是我国风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加快,2004-2006年的同比增幅都超过100%。2006年我国总装机容量达到259.9万千瓦,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33.4万千瓦,新增装机数大约是2005年总装机容量的2.5倍。   

    目前我国风电建设成本在8000-9000元/千瓦,而风电厂将有60%-70%的投资在风电设备上,风电设备成本在5000-6000元/千瓦。我们按照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测算,“十一五”期间新增的风电设备市场可以达到450亿元的规模,2007-2010年后设备需求为400亿左右,年均份额达到130亿元,巨大的市场给相关的企业带来市场机会。   

    虽然风电产业前景美好,这两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风电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大多数风电企业还处于初步投入期,行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和风电领先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正因为如此,使此行业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介入风电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包括东方电机、湘电股份、华仪电气、长城电工、长征电气等。虽然现在风电企业的市盈率普遍偏高,但高成长性的行业不宜简单的用传统市盈率来衡量,在未来10-20年的长远时间内,风电产业有望迎来自己的黄金发展期,我们仍然认为风电产业是未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田湾核电站全面投入商运

  8月16日零时15分,继1号机组今年5月17日投入商业运行之后,田湾核电站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至此,田湾一期工程实现全面商运。

  田湾核电站是中俄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也是目前我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始建于2000年9月的2号机组,今年3月16日首次装料,5月14日首次成功并网发电,7月11日反应堆首次达到100%额定功率,8月11日至16日顺利完成100%额定功率下100小时的机组试运行。至此,机组调试大纲规定的调试项目全部完成,试验结果满足验收准则和设计要求。

  据介绍,截至16日零时,田湾核电站累计发电54.63亿千瓦时,上网电量49.53亿千瓦时。其中1号机组发电46.64亿千瓦时,上网电量42.25亿千瓦时;2号机组发电7.99亿千瓦时,上网电量7.28亿千瓦时。

贵广二回直流极2成功完成试运行

    8月13日6:42时,贵广二回直流极2度过一个月的考核期成功完成试运行正式投运。截至8月14日23:00时,极2试运行期间累计向广东输送电量12.94亿千瓦时,为有效缓解广东省特别是深圳、东莞地区供电紧张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

    ±500千伏贵广二回直流输电工程是黔电送粤的第二条直流大通道,起点为贵州兴仁换流站,落点为广东宝安换流站,又名兴安直流。线路全长1194公里,输送容量为双极300万千瓦,相当于目前西部一个省统调负荷的近一半。今年底实现双极投产后,每年可向广东送电120亿千瓦时。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贵广二回直流工程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确定的“以我为主、联合设计、自主生产”、综合自主化率达到70%以上的总体目标要求,承担了提升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自主化水平的任务、压力和责任,是一次具有破冰意义的探索。以项目为依托,国内设备供应厂家等获得了宝贵的研发、试验、制造、供货的机会。

    贵广二回直流极2于6月21日投入试运行,一投运便开始满负荷运行,成为今年南方电网“迎峰度夏”的重要成员。面对设备新、负荷重、国产化程度高等不利因素,两端换流站编制了详尽的、操作性强的迎峰度夏保电方案,修订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按照“重点突出、科学高效”的原则修编重点设备特殊巡视方案和红外测温方案,开展反事故演习,组织“人人上讲台”培训,规范并细化各项生产运行工作。目前,两端换流站内处于边施工边调试边运行阶段,南网超高压公司天生桥局、广州局在做好安全运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配合进行极1设备安装及消缺、调试工作,做到基建与生产的无缝衔接。

    贵广二回直流极2于6月21日开始试运行以后,为配合兴仁换流站有关试验工作多次停运,还由于受兴仁站拉交流场刀闸干扰发生一次闭锁,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对这次闭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有关专家表示,贵广二回直流作为国家直流输电自主化示范工程,其建设、试运行和运行的成功经验和遭遇的困难,对后起的同类直流输电工程包括云广特高压直流工程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东公司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为贯彻山东省政府工作部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山东公司抓住有利时机,加强领导,研究措施以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由于历史的原因,山东省城乡用电同网不同价。除居民生活用电外,农村地区各类用电价格均高于城市地区,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协调。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加快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降低农村用电价格作为2007年为农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省物价局也将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作为2007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提出今年力争一半以上地市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山东公司紧紧抓住这一时机,争取政策,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意见》,旨在通过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促进农村电力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山东公司精心策划,细致操作,加强组织领导,搞好调研工作,重点分析同网同价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并研究对策;统筹考虑城乡用户的承受能力,测算科学合理的同价方案。山东公司要求各单位积极向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汇报,争取当地政府和物价部门的支持。同时,山东公司决定,把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纳入基层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
  

美国能源部寻求企业界参与设计第四代核电站

    美国能源部于7月底宣布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NL)向具有工程设计能力的工业部门征求意向书,邀请他们为能源部下一代核电站(NGNP)概念设计服务。NGNP旨在利用高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核能在运输及石化行业中取代化石燃料。高温核反应堆所取得的进展主要基于能源部INL第四代核能计划资助的研发项目的成果。NGNP 支持布什总统的先进能源计划,增加核电的使用量,以强化美国的能源安全。

    递交意向书的截至时间是2007年8月20日,并将据此选择合格的专家组为工程和设计服务。NGNP计划建造能生产氢气、电力或热的高温反应堆。一旦通过对设计意向书的评估,2008财年就会要求其开展概念设计工作。现阶段将对NGNP反应堆的性能、安全以及功能要求进行详细的界定,包括其建造和运行的成本和计划。

    这项设计将成为以后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基础,最终成为向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申请NGNP运行执照的依据。美国能源部计划于2021年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完成NGNP核电样厂的设计和建造工作。
   

四川西昌开建中国最大光伏电站

  国家商务部披露,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最大的高倍兆瓦级聚光型(CPV)并网电站本月初已在四川西昌开工。

  据介绍,该项目包括建设一座发电功率为10兆瓦的太阳能示范电站和聚光器、聚光电池、太阳跟踪系统等关键设备的研制,占地150亩,总投资6000万元,将于2009年底完成,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聚光光伏(CPV)太阳能电站。此前,我国最大的太阳能电站示范项目是2004年8月深圳市建成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其发电功率为1兆瓦。

  有关人士指出,该项目属于高科技环保清洁型能源,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实施,将填补我国大型聚光光伏并网电站设计和建设的空白,带动我国并网聚光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

  最近两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计划到2020年前将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16%。

  业内人士指出,聚光光伏是一项全新的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电力转化效率超过35%。而传统上最好的商用硅晶光伏板的能量转化效率仅为22%。

  西昌属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常年日照时数2367小时,其光照资源在我国同纬度地区具有优势,是发展太阳能的一块“宝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