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输变电工程开工仪式今天在陕西乾县建设现场举行。该工程是国内首次采用同杆双回并架技术电压等级最高的输变电线路,该工程开工标志着西北750千伏电网进入全面建设时期,对于推动西北地区能源开发、实现“西电东送”具有重大意义。 据悉,建设750千伏电网,是西北电网公司实施“外向型、送出型、规模型”发展战略,加快西北电网发展,在满足本区域电力需求的基础上推动西北电力外送,促进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而采取的重大举措。750千伏电网被业内人士称为“电力高速公路”,适合于大功率、远距离传送。一条750千伏线路输送能力是目前西北广泛使用的330千伏线路的4倍,是全国其他地方普遍采用的500千伏线路的2.5倍。 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输变电工程,是西北750千伏主网架的核心工程,也是汇集西北“水火电打捆”、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主通道。该工程于今年6月18日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计划于2008年10月建成。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输变电工程将新建750千伏陕西乾县变电站,主变规划容量3×210万千伏安,本期建设1组;建设甘肃平凉开关站,扩建750千伏甘肃兰州东变电站;新建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双回线路,跨甘肃、宁夏、陕西3省(自治区)14个县市,穿越六盘山重冰区,线路总长2×442公里,同杆双回并架,是目前已建和在建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线路最长的项目。本工程静态总投资为36.6亿元,动态总投资为37.8亿元,750千伏乾县变电站是陕西境内的第一个750千伏电网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西北电网输送能力,更加安全可靠地保障陕西电力需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输变电工程的目标,该工程在目前国内50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输变电线路中,首次采用同杆双回并架设计方案,以节省线路走廊,降低工程总体造价。西北电网公司立足自主创新,组织国内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开展750千伏同杆双回并架关键技术研究,在系统过电压和绝缘配合、导线选择及排列方式优化、绝缘配合方式及双回路故障对策等8项课题上取得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电网技术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加快西北750千伏电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百万伏骨干网架建设积累了经验。
近日,东北公司副总经理王广辉在兴安盟调研,并与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公司总经理吴景龙进行了会谈。 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公司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管理,目前正在兴安盟开展乌兰浩特2×30万千瓦热电厂的建设和霍乌路口2×60万千瓦电厂的前期工作,东北电网公司正在对其接入系统进行论证和初可研审查。 王广辉在调研时指出,锡林郭勒盟纳入东北经济区后,整个蒙东地区的煤炭保有储量占东北地区的70%以上。从长远看,辽宁省、吉林省乃至黑龙江省,都要依靠蒙东的能源支持,因此蒙东战略事关全局。在电力供需形势变化中,始终保证蒙东电力外送的顺利实现,体现了东北区域网、省公司的大局意识。 针对兴安盟电力发展问题,王广辉表示东北电网公司会协同三省电力公司全力支持兴安盟的电力建设,认真论证、科学规划,适应和推动兴安盟经济和社会进步。 王广辉一行随后赴吉林白城地区,就输电通道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考察。王广辉强调,加快兴安盟电力外送通道的规划建设,对巩固和发展蒙东战略至关重要。在增强东北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同时,要深入论证如何加强兴安盟电网和吉林西部电网,最大限度地发挥通道建设的辐射效应。 辽、吉、黑三省电力公司分管发展的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和考察。 今年1至7月,我国已关闭695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近70%。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14日在贵阳召开的南方地区电力工业上大压小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到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达6.22亿千瓦。但电力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比重高,成为制约我国电力工业节能减排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发电装机中75%以上是火电,其中绝大部分是煤电。在火电机组中,仅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小机组就达1.15亿千瓦,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近30%。 为了实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和10%的目标,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国关停燃煤小机组要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关停燃油小机组700万至1000万千瓦。
据悉,2006年我国电力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为1400多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排放二氧化硫540万吨。如果这些小机组全部由大机组替代,一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硫220万吨,约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 据中国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日前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可再生能源正从单纯的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据石定寰介绍,200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比上年度提高了0.5个百分点。 据他介绍,目前,中国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呈现齐头并进态势。其中,风能利用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仅去年风能装机容量就超过前20年的总和;小水电发展十分迅速,去年装机容量已超过大水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热水器使用总量已达9000万平方米,4千多万户家庭、近2亿人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 石定寰表示,从国际上看,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始从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变,未来10年,可再生能源领域每年投资可达80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发展前景的产业。”
另据石定寰介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世界太阳能大会将于今年9月在北京召开。这将有助于推动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提升中国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水平。”
8月11日,随着500千伏恩施输变电工程成功投入运行,鄂西电力外送通道正式打通,百万千瓦容量的恩施清洁水电由此“欢畅”地流向华中电网。一度引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高度关注,困扰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年的水电外送“卡口”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恩施降雨丰沛,山高坡陡,河流湍急,清江、长江上游干流、沅水、澧水、乌江等水系的60多条大小河流纵横全州,水能资源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可开发450万千瓦,但由于电网输送通道卡口,在全国电网负荷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从2003年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窝电”现象。2007年入汛后有近30万千瓦水电机组不得不忍痛“弃水”,少输送清洁电能5亿千瓦时。 恩施州电力公司总经理王坤元说,恩施州已建成投产的水电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在建中小水电规模120万千瓦。在500千伏恩施变电站投运之前,恩施电网与外界的联系通过2条220千伏输电线路实现,目前外送卡口达30万千瓦。500千伏恩施变电站的投运,不仅为进入主汛期的恩施水电提供了120万千瓦的输送空间,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恩施水电外送卡口难题。 恩施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彭军说,作为我国中部唯一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地区,水电产业已成为恩施的第一支柱产业,对促进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00千伏恩施输变电工程投入使用,解决了恩施州现有富余电量外送问题,为少数民族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找到了大市场、大出路。 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恩施电力外送问题,根据温家宝总理批示精神,积极研究解决方案,于2005年3月提出依靠电网规划和电网发展,分步实施并最终解决恩施电力外送卡口。华中电网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下,及时对华中电网“十一五”规划进行优化调整,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建成500千伏恩施变电站和500千伏水布垭开关站、建设将四川水电和鄂西水电打捆东送的500千伏电网规划方案,投资建设渝鄂第二通道及鄂西水电送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总投资为44.23亿元,此次完工的500千伏恩施输变电工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中电网公司董事长张丽英、总经理谢明亮表示,投资建设恩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是国家电网践行“四个服务”宗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工程如期建成投产,与湖北省委省政府、工程沿线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与全体工程建设者“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拼搏奉献精神分不开。工程投入运行后,将彻底改变恩施水电发展的被动局面,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据了解,此次投入运行的500千伏恩施输变电工程,承担着丰水期川渝电力东送的任务,既能够充分满足恩施水电外送的需要,又可为枯水期恩施电力短缺时吸纳大网电能创造条件。随着渝鄂第二通道及鄂西水电送出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部竣工投产,华中电网西电东送能力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将得到较大提高。
7月下旬,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大型合作项目——俄罗斯向中国供电第一阶段工程建设正式在黑龙江黑河市启动;与此同时,南方电网与包括越南、老挝、泰国等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电力输出合作也顺利进行。 一边是引进来,一边是输出去,我国两大电网公司在跨国电网互联上“南北开花”,为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趟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新路子。 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开始实施 记者日前从国家电网公司获悉,国家电网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7月26日,双方此前已经达成的“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第一阶段工程建设正式在黑河启动。 实际上,早在2005年7月1日,国家电网公司就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签署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长期合作协议》,拉开了中俄电力合作的序幕。2006年3月21日,双方签署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关于全面开展从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协议》,确定了中俄电力合作的总体目标。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增大边境输电规模,通过建设边境直流背靠背工程,从俄罗斯远东电网向我国黑龙江省送电,输电功率为60万至72万千瓦,年供电量36亿至43亿千瓦时;第二阶段,到2010年开始通过±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从俄罗斯远东电网向我国辽宁省送电,输电功率为300万千瓦,年供电量165亿至180亿千瓦时;第三阶段,2015年以后开始通过±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从俄罗斯远东电网或东西伯利亚电网向我国东北或华北送电,输电功率为640万千瓦,年供电量380亿千瓦时。 “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第一阶段合同规模较小,主要以俄罗斯远东电网系统现有的煤电厂和水电厂向中国供电,投资也相对较小。第一阶段供电项目将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正式启动。”俄罗斯统一电力负责人表示,双方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合作则要在中俄边境地区的煤层附近兴建新的发电厂,以节省运输成本。这两个阶段的谈判要更为复杂,双方不仅要就新建发电厂和输变电站进行讨论,而且还要在送电方式、送电规模、定价原则、进度安排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如果进展顺利,后两个阶段的所有法律文件合同有望在今年年底签署。 南方电网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电力合作 就在国家电网公司通过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的合作,将俄罗斯优质电力引入我国的同时,南方电网公司则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进行电力输出。 今年5月,应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访问中国,他将自己访华的第一站放在南方电网云南电力公司。业内人士称,阮明哲此行体现了越南对中国电力输越工程的高度重视。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是很有实力的公司。”阮明哲说,“南方电网通过自身蓬勃发展,不仅为中国南方区域省份做好服务,还把电力输送到了越南北部,为加强两国经贸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了解,南方电网已建成两条220千伏、三条110千伏共五条电力通道向越南送电,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向越南送电20亿千瓦时;下一步双方可能启动中越500千伏联网工程。而且,中越双方还签署了南方电网在越南投资建设火电厂的意向,双方将在越南平顺省筹建越南最大规模的火电厂项目。 作为国家授权参加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的具体执行单位,南方电网公司还与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家开展电力合作的可行性研究。目前,南方电网已经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联网规划、电力交易、电力技术交流、农村电气化培训、区域电力贸易运营协议草拟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跨国电网互联实现资源互补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此前表示,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引进俄罗斯电力符合中国能源政策,并将促进中、俄双方优势互补,推动双方经贸合作。俄罗斯统一电力的负责人也表示,作为俄罗斯最大的电力公司,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力巨头,俄罗斯统一电力正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业界专家分析认为,俄罗斯向中国供电项目对中俄双方意义重大。对俄罗斯来说,能刺激俄罗斯远东地区GDP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对我国来说,该项目有望促使中国的电力来源多样化,并促进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从环保角度来说,该项目对我国非常有益。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必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尽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位行业观察家分析认为,作为电力“走出去”的战略路径之一,跨国电网互联既为电力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资源互补和成本最小化的思路,同时也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具体体现。 观察家认为,我国电力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平衡,因此必须在逐步实现全国电网联网的同时积极促进和发展跨国电网互联,以实现跨地区、跨国家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更大范围内更加经济、合理的电力市场,从而让电力产品快速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潮流,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我国与周边国家电网的互联,总格局是北面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联网,实现向我国华北、东北送电,并同时与朝鲜半岛联网;西面是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电网的互联,以解决新疆西南部的电力紧缺,并进一步延伸与阿富汗国家电网的联网;南面则主要通过开发澜沧江景洪水电站经过老挝向泰国送电,实现与东南亚的送电联网。由此,一个“亚洲东部联合电网”的新概念浮出水面。
近日,平高电气自主研制成功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LW口-550/Y4000-50型罐式断路器,在大唐华电吉林长山热电厂扩建工程招标中一举中标,同时包揽了该次招标所有电压等级的高压开关设备。 该产品是平高专为地震多发地带设计的新产品,产品借鉴了国内外先进技术,设计时采取了单断口的灭弧室。实现了整体结构新颖、简洁、紧凑,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高、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据了解,该产品的全套容量试验项目在西高所均一次性通过。且很多项目均在不检修、不调整的情况下连续试验并均顺利通过。 此次中标,为平高电气今后开拓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区市场具有积极的影响。
2007年9月,我国首台2兆瓦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将贴上“湘潭制造”的标签问世。 至2008年上半年,湘潭电机集团将分批提供33台2兆瓦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分别销往福建、内蒙古等地,现合同总额超过1亿元。 早在1995年初,湘潭电机集团就在我国新疆大坂风场率先研制开发230千瓦风力发电机,并一次性地试机成功。“十一五”初期,该集团公司把风电产业列入重点发展规划,率先引进了2兆瓦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技术,并成为国家863计划项目的兆瓦级风电产业化研制基地,列入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我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制造厂家。 2006年上半年,湘潭电机集团与日本弘原产合资后组建了“湖南湘电风能有限公司”,总投资3.3亿元。今年1月,公司在湘潭市高新区湘潭(德国)工业园内兴建了风电总装基地,占地300亩,工程总投资近7亿元。在完成“提高大型电机生产及配套能力”技术改造项目资金2亿元的同时,又斥资2.7亿元,在原厂区内新建了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制造基地,并与湖南大学合作组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目前,“湘电风能”产业已承接2兆瓦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整机机组成套设备供货合同达10亿余元,同时还握有数十台配套用风力发电异步电机的生产合约。
该公司规划的风电项目,主要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磁和复合励磁风力发电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湘潭电机集团董事长周建雄曾在职代会上表示:“按预计目标,到2010年,湘潭电机可形成500套关键部件和30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能力,预计在21世纪上叶,湘潭电机定能为风电产业写下辉煌的一页。”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短短3年时间,攻克70多个难关,上海电气(集团)公司生产出我国第一台100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2006年底在华能浙江玉环电厂正式投产以来,已于今年4月完成热力性能考核试验,这标志着中国电力行业迈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代表当今世界火力发电技术的顶级水平。与亚临界机组相比,每台百万超超临界机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万吨,可减排二氧化碳23万多吨、二氧化硫480吨。由于它的高效、低排、低耗,因此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此前,这项技术被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所垄断,在我国更是一项空白。 2003年10月,上海电气与华能集团签订了玉环电厂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汽轮机、发电机供货合同,把攻克百万级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作为主战役来抓。 为了少走弯路,上海电气第一台百万级超超临界机组主机的制造引进了技术,但如何把图纸变为产品,仍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随着火力发电机组容量的增大,以及温度和压力的提高,对其主、辅机的生产技术以及原材料性能、精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上海电气联手国内重机厂和高校、科研院所,在辅助技术、高温高压主要部件材料等方面进行合作开发。他们将整个研制工作分为26个子课题,设立了75个攻关项目,涉及设计、制造、检验、焊接、热处理等各个方面。 经过500多名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日日夜夜的努力,2006年11月和12月,玉环电厂两台超超临界机组先后投产,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由于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人员充分消化吸收了其技术精髓,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其中核心技术实施二次开发和创新。目前,上海电气已初步形成了设计和制造工艺的软件包,具备母型机的开发设计能力,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通过研发,上海电气已取得10项实用型专利、2项版权。 随着玉环电厂的投运,上海电气不仅在百万超超临界火电技术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并且迅速实现了产业化。目前,上海电气在100万千瓦等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设计和生产方面已经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根据各电厂不同的参数、性能、服役状态等不同要求,量身定制,完全做到独立设计、独立生产,足以与国外一些跨国集团同台竞技。 上海电气的创新脚步并未因此而停止。为了节约水资源,他们决定弃用成熟的水冷技术,开发百万级空冷技术。现在,上海电气已承接了天津国投北疆项目100万千瓦抽汽机组订单,这是世界上最大容量的抽汽机组,将填补世界火电机组空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