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8.5%。其中,轻工业增长16.4%,重工业增长19.5%。 一、用电市场情况 1-6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5149.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6%。第一产业用电量39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7%;第二产业用电量11663.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18%;第三产业用电量1451.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1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641.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7%。 1-6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为11520.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20%;轻、重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0.39%和18.84%。 从各区域的用电量增长情况来看,用电量同比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5.56%)的省份依次为:内蒙古(34.02%)、云南(25.28%)、宁夏(24.78%)、山西(21.90%)、海南(21.86%)、河南(19.49%)、新疆(19.40%)、河北(17.48%)、青海(16.99%)、广西(16.82%)、贵州(16.66%)、福建(16.27%)、陕西(16.00%)、江苏(15.96%)、安徽(15.63%)。 二、发电生产情况 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14850.31亿千瓦时(见备注),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水电1751.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火电1277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3%;核电26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全国主要电网统调发电量12912.19亿千瓦时,最高发电负荷合计40814万千瓦,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75%、16.98%。 1-6月份,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生产设备容量62315万千瓦,同比增长20.8%。其中,水电11034万千瓦,同比增长10.6%;火电50159万千瓦,同比增长23%;核电785万千瓦,同比增长12.7%。 三、供电与销售情况 1-6月份,全国电网供电量12964.54亿千瓦时,售电量12182.17亿千瓦时,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2%和17.28%。全国主要电网统调用电量12907.65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40384亿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22%、16.59%。 四、全国跨区域送电及进出口电量情况 1-6月全国跨区送电349.88亿千瓦时;进出口电量85.09亿千瓦时,其中进口电量23.43亿千瓦时,出口电量61.66亿千瓦时。 1-6月,华北送华东53.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39%;东北送华北3.9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8.99%;华东送华中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1.36%;华中送华东111.8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7%,其中葛南直流31.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4%,龙政直流57.0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5.84%,宜华直流23.42亿千瓦时;华中送南方87.7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8.45%;西北通过灵宝变电站送华中13.8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27%;贵州送重庆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02;贵州送湖南4.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57%。 1-6月份,南方电网的西电送广东279.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46%;西电送广西31.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9%。 1-6月份,广东购香港2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广东送香港44.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7%;广东送澳门6.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0.74%;云南送越南9.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63%;广西送越南0.4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47.13%。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6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2437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00小时。其中,水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1487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58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为2638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03小时。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依次为宁夏、甘肃、吉林、山西、辽宁、陕西、河北、青海、贵州、内蒙、云南、广西、天津、新疆、北京、浙江。 1-6月份,全国供电煤耗率为356克/千瓦时,比去年同期下降8克/千瓦时。全国发电厂用电率5.98%,其中水电0.45%,火电6.69%。线路损失率6.03%,比上年同期减少0.13个百分点。 六、电力建设情况 1-6月份,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514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9930公里。 备注: 1、发电量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电厂统计数据,与全社会用电量统计口径不一致; 2、发电各指标(不含发电量)统计口径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 由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主持开展的关于“西北电力外送规划研究”课题成果表明:西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水火电结构合理,即将建成的750千伏主网架与周边大区电网互联能力强,电力外送呈现四大优势。 一是西北地区水利资源和煤炭资源丰富,便于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有资料显示:西北的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为8417.8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2.45%,尤其是黄河上游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堪称为我国的“水电富矿”,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发的水电基地之一。西北还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远景预测储量23893亿吨,约占全国一半,已探明储量3030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35%,且煤质好、发热量高,主要集中于陕北、宁夏和新疆,很多煤炭开发地非常适合建设坑口电站,各自都具有建设1000万千瓦以上火电基地的条件。从2004年起,西北火力发电装机每年都以近500万千瓦容量增长。目前,除了国家在西北规划建设“三火一水”4个能源基地,即陕北煤电基地、宁夏东部煤电基地、新疆哈密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外,西北地区也在积极的开发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二是西北电网水火电结构合理,互补性强。由于西北水电调节性能强,与纯火电电网和水电比重大而调节能力差的电网都有互补性。在汛期水电可以大发,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减少火电,节省煤炭消耗;而在冬季可以火电大发,弥补水电的不足。而且随着西北水电火电的开发,实现西北电力外送后,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水火电补偿调节。 三是煤炭价格和水电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西北电力外送市场竞争力强。西北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工程量小、淹没损失小、工程造价低、综合利用效益大、调节性能好;陕北、宁夏火电基地建设均为坑口电站,煤质好、煤价低,可降低发电成本,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四是西北电网主网架具备与周边大区电网强联能力。“十一五”期间,西北地区重点发展750千伏超高压电网。 随着750千伏主干网架的建成,以及外送通道的打通,通过西北与华北直流联网工程、西北(陕西)与华中(四川)直流联网工程、西北(陕西)与华中(河南)直流背靠背联网扩建工程以及新疆哈密电厂送电陕甘青宁电网工程,大大增强向区外送电的能力,使西北能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预计2010年西北电网外送能力将达到3263万千瓦,2020年将达到14470万千瓦。
开发西北电力资源,实施“西电东送”,不仅对促进西北电力发展,而且对促进全国联网、实现东西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还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20年之后,俄罗斯的核能产业如今重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根据俄罗斯政府的计划,俄罗斯将新建26座核电站,与此同时,在未来20年内,还将出口60座核电站。不过,也有人担心,俄罗斯核工业的这种快速发展可能是一种冒进行动,会带来严重后果。 据报道,俄罗斯核能工业正在大规模复兴,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经签署命令,计划在2030年之前新建26座大型核电站,这将使俄罗斯核电在全国电力中所占的比例增加近一倍。 支持核电迅速发展的俄罗斯官员表示,由于公众态度的变化、全球变暖的加速以及日益增长的经济压力,建设核电站的浪潮无法阻止。 组建核能巨头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任何人的预期,正在超过我们经济的承受能力。"设在莫斯科的俄罗斯高能物理所所长弗拉基米尔·弗托夫说,"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电力短缺。"目前,俄罗斯大约15%的电力来自核电,普京计划在2030年之前将核电在全国电力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5%。 据报道,核能产业已经成为俄罗斯的优先发展产业。普京去年曾表示,核能产业"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大锅,新的发展计划和技术上的进步都与这个产业息息相关。" 为了推动俄罗斯核能产业快速发展,克里姆林宫本月下令,将超过30家与核能有关的公司合并为一家国有公司,该公司将控制从开采铀矿到建造和出口核电站等民用核工业的所有相关业务。这一新的核能产业巨头被称为"原子能工业联合体"。自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俄罗斯已经先后在航空器、武器出口、电力以及天然气等领域成立了类似国有超大型公司,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 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公众对核电站的态度已经转变,越来越多人开始支持利用。而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俄罗斯人对核能的支持在上世纪90年代跌倒了最低点。 20年内将出口60座核电站 最新的民意测验显示,27%的俄罗斯人希望建造新的核电站,42%的人赞同维持现有的31座核电站,只有19%的人完全反对利用核能。不过,俄罗斯一家网络媒体的民意调查也显示,20%的人强烈反对在自家附近建造核电站。 据报道,俄罗斯目前正在为伊朗、印度以及保加利亚等国建造7个核电站,这一数量超过了其他任何竞争对手。 俄罗斯官员还表示,他们正在与包括阿尔及利亚、越南在内的至少12个发展中国家谈判购买俄罗斯核反应堆事宜。俄罗斯核能机构表示,希望能在未来20年内出口多达60座核电站。 有环境和核扩散担忧 不过,俄罗斯的核能发展计划引起了环保组织和西方媒体的关注和批评,尤其是计划中的浮动核电站招来了猛烈抨击。 有报道说,虽然改进了安全系统,但俄罗斯新建及出口的核电站基本上仍是切尔诺贝利时代的设计,因此可能会造成可怕的生态灾难。俄罗斯环保专家斯里夫雅克批评说:"俄罗斯核工业尚未为这种大规模核电建设做好准备,有很多理由担心,所有这些冒进举动将带来严重后果。"
不过,俄罗斯原子能工业联合体发言人诺维可夫表示,"在发展核能技术方面,我们是世界领先者,我们正在建造的新的核反应堆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反应堆之一。" 作为“十一五”规划最大的核电工程,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的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预计在9月上旬正式开工。 位于大连瓦房店的红沿河核电站三面环海,项目总投资约500亿元人民币,是我国核电建设史上一次开工机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国产化水平最高的核电站,核电站将全部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85%的关键装备将由国内厂家生产。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红沿河项目部副总经理曾宪利说:“(一期四台机组)都投产后,大概是占整个东北电网容量的八分之一左右,这个容量相当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表示,国务院已经在上周通过了发改委出台的未来15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核电建设将进入快速稳定发展时期。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说:“我国核电在整个电力装机当中的比重连2%都不到,即使到了2020年,我们实现了建成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的目标,我国的核电比重也只占到4%,与国际上平均水平17%还相差很远。”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国家将完成投入运行核电装机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未来至少有4600百万千瓦机组要陆续开工,至少要新建30座核电站,到2020年,每100度电中大约有5度将来自核能。
王中堂再次阐明了中国发展核能的决心。作为国家核安全局的官员,他说,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至少要新建30座核电站,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渴求。按照规划,到2020年,核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届时,这个缺油少气的国家每100度电中大约就有5度来自核能。 王中堂是在7月5日于北京召开的一个专门研讨“铀监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上做上述表述的。他认为,积极发展核电,既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也能帮助中国应对当前面临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核电发展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 仅仅在几年前,中国政府对利用核能仍持保守态度,一直强调“适度发展核电”。但从2003年以来,全国性的能源紧缺改变了这一观念。现在,政府的口号是“加快推进核电发展”。 两个月前,中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山东海阳核电站已获准建设。这项采用全球最先进核电技术的工程全部建成后,容量将空前地达到600万千瓦。与此同时,浙江三门、广东阳江、福建惠安等东南沿海地区也正在积极筹建大型核电站。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汪兆富说:“如果这些工程都能陆续开工建设,将保证2020年前4000万千瓦核电投入运行。” 全球寻找铀矿 “常规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很多污染,在核电这里是没有的。只要能保证核电的安全,控制住核辐射的影响,核电就是安全、清洁的能源。”王中堂说。 但中国已探明的铀矿资源并不丰富。为了确保核燃料的供应,王中堂透露,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对铀矿资源进行分析和预测。“已经勘测了4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从现在的结果看,中国铀矿的年采集量基本上能够满足到2020年的需求,也就是说,满足目前的核电发展规划。”王中堂说。 但出于更长期的打算,中国仍在全球寻找铀矿资源。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澳大利亚,两国签署了《中澳和平利用核能协议》和《中澳关于在铀矿领域开展合作协议》两个协议。根据协议,中国每年将从澳大利亚进口1万吨铀矿,价值约6亿至7亿澳元。 澳大利亚拥有世界最丰富的铀矿资源,占全球铀矿储量的40%。这些协议的签署不仅满足了中国的需求,也为澳大利亚的铀矿资源找到了稳定的市场。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将使澳大利亚的年出口铀总量增加一倍。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博士说:“澳大利亚能够为中国的核能发展做出贡献。”澳大利亚铀矿开采企业必和必拓公司中国区总裁戴坚定也表示,“愿意分享这一领域的先进经验,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个铀储量大国南非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接触。王中堂表示,中国核电要持续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铀矿资源的开发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核废料处理仍是难题 对中国大力推进核电发展,其间依然夹杂着质疑和担忧。最主要的是核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006年,北京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一个主题为“核与辐射安全控制: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结合”的学术研讨会。会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潘自强、赵仁恺等专家提出,“中国核与辐射安全面临着严重挑战,急需解决核电和核工业潜在的危害”,对于具有现实核风险的核电站的安全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核能利用的安全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保证核反应堆安全运行不发生事故;二是核废料的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造成的阴影在很多人心中一直都难以抹去。当时,一些欧美国家,甚至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停止了核电站的建设并提前关闭了运行中的核电站。 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核安全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出现过任何重大的核事故,但针对核废料的处理手段依旧有待完善。王中堂介绍说,西北、华南已建好的处置场,主要用于存放低、中放射性核废料,高放射性核废料暂时还没有处置场,只能玻璃固化后,深埋在地下暂时存放,目前“位于西北的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场仍在建设中”。 潘自强、赵仁恺等专家则呼吁,为了加强核安全研究,应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核安全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推进核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专家们同时强调,关于核与辐射安全的公众可接受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有公众接受了核与辐射安全要求,才能接受核能和核技术应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