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针对电网存在的交流500千伏开关故障拒动导致直流基频保护动作的问题,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提出了解决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基频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消除南方电网79个厂站故障引起直流闭锁与交流保护配合的隐患,解决南方电网交直流保护配合问题,为提高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增强南方电网的安全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6年6月23日,南方电网罗平变电站500千伏开关故障且主保护拒动,导致天广直流保护动作后直流系统闭锁事故。经分析,发现造成该事故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共性。根据统计,南方电网中有79个变电站发生类似事故将可能造成单个或多个直流系统闭锁,从而扩大事故范围,基频保护的定值问题严重影响到南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流输电系统基频保护问题引起公司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袁懋振董事长多次指示要加强交直流保护配合的研究力度,集中技术力量,着力解决影响主网架安全的突出问题。 南方电网技术研究中心积极采取行动,于2006年10月成立了直流基频保护联合工作组,召集中心研究人员、SIEMENS公司技术专家和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半年攻关工作中,联合工作组的同志牺牲节假日时间,对基频保护原理进行充分分析,完成了大量的仿真试验,并与国内外直流设备制造商和科研院所交流。
研究表明,50Hz保护主要作为阀故障的后备保护,定值与阀设备承受能力配合;100Hz保护主要作为交流系统后备保护,定值与交流系统的有关定值配合。根据研究成果,研究中心提出了更换天广直流天生桥侧交流滤波器3次电阻器、取消100Hz保护降功率段、延长100Hz保护双极闭锁时间等直流基频保护改进措施。近日,公司生技部组织召开了有南网总调、超高压公司参加的第三次交直流保护工作组会议,审议了研究成果和措施,充分肯定了研究成果和有关措施,这些措施符合南方电网的实际,切实可行,将在今年迎峰度夏前完成直流系统基频保护的改进。 日前随着一声“合闸送电”,江西省偏远山区的67万多名无电农民全部告别油灯用上了电灯,全省提前9个月实现农村户户通电。 江西是农业大省。为解决农民用 电难、电费负担重的问题,江西近年累计投入90亿元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实现了全省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江西农户到户电价从电网改造前的1.5元/度下降到0.59元/度,累计为农民减轻用电负担约38亿元。通过电网改造,江西100%的乡镇通了电,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9.5%,解决了农村34万户无电农民的用电难题。 因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截至2006年4月底,江西农村仍有155个村共计17.2万农户没有用上电,全省无电人口达672651人,涉及72个县(市、区)。2006年5月12日,江西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订有关协议,共同推动江西农村“户户通电”工程。根据协议,在2007年底,彻底解决全省农村无电农民的用电问题。
自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启动后,江西省电力公司因地制宜、尽可能采取电网延伸、利用当地小水电资源或异地搬迁扶贫等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工程总投资达20.2亿元。 2006年,电工行业持续平稳运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成效显著,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由于原材料涨价和国际市场变化,电工行业平稳运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 一、运行情况 (一)产销快速增长。2006年电工行业工业总产值14591亿元,同比增长33.4%;主营业务收入13957亿元,增长34.1%;行业主导产品发电设备全年产量已达到1.1亿千瓦,其中30万千瓦以上发电机组产量增幅较大,占总产量的76%。但部分往年的大宗出口产品(如铅酸蓄电池)因降低出口退税率影响,增幅明显低于电工行业的平均水平。 (二)新产品产值较快增长。2006年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32.5%,已连续三年实现较快增长。产品主要集中在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轮机组及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以及兆瓦级风力发电设备、光伏发电设备以及生物质能发电设备等新型能源装备等。 (三)对外贸易持续蓬勃发展。2006年电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着蓬勃发展趋势。出口交货值2608亿元,增长24.7%;进出口总额712亿美元,增长29.6%,其中:进口335亿美元,增长22.5%;出口377亿美元,增长36.7%;实现顺差42.2亿美元。 (四)运行质量有较大提高。2006年,电工行业经济效益显著,利润同比增长31.9%,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达到5.8%和6.2%;总资产贡献率看11%,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流动资产周转率1.89,比上年加快0.22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电设备行业订单减少。随着我国电力供应形势趋于缓解,近年来一直持续“升温”的电源建设已开始“降温”。今年以来发电设备行业新接订单减少的情况已比较突出。据调查,25家重点发电设备企业累计承接下年度合同量将有所减少,2008年以后将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 (二)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2005年以来,铜、铝以及硅钢片,另外还有贵金属白银等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电工行业中一些原材料占成本比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的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使电线电缆、中小型电机、变压器等行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赢利能力受到严重挑战。部分相关企业出现亏损。2006年对14家集中招标采购中标线缆企业的调查统计显示,因电解铝涨价造成的亏损4.23亿元。电线电缆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比电工行业的平均水平低约1.5个百分点左右。 (三)部分产品因出口退税率调整受到影响。我国铅酸蓄电池年出口高达16.2亿美元、出口量已占世界产量11.5%。2006年国家对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传统的铅酸蓄电池出口下降,使企业受到一定影响,企业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2007年电工行业经济走势预测 2007年电力供应将由“十五”末期相对紧张过渡到“十一五”中期的基本缓解,虽然今年以来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出现了新接订单减少的情况,但对2007年的生产和销售不会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近几年来电力部门对过去“重发轻供”思想的转变,“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使城乡电网建设速度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输变电设备行业的发展。尤其是50万伏直流输变电工程以及75万伏交流输变电工程的建成和投入运营,更为我国变压器、互感器、高压开关、绝缘子、避雷器以及电线电缆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2007年对于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都将是蓬勃发展的一年。 在发电、输变电设备的拉动下,其他配电设备、用电设备、电工器材以及电工专用设备等电工产品也将得到相应发展、产量适度增长。
预计2007年电工行业工业总产值(现价)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左右;发电设备产量将同比减少15%左右,变压器同比增长20%;交流电动机同比增长15%左右。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件的精神,国家电网公司组织成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并于4月4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刘霜秋主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孙育才副理事长、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到会并做重要讲话。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以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国网南京自动化研究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沈阳变压器研究所等标委会成员代表约100余人出席会议。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部刘泽洪副主任主持会议。 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结合工程建设加快推动特高压交流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建立特高压系统标准体系,完成工程标准向国家标准的转化、审查与报批,积极推动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向国际标准的转化。委员会由系统、设计、设备材料、施工验收、运行维护、试验和控制保护等7个分标委会和顾问小组等机构组成。 标委会主任委员、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在讲话中强调,要紧密结合工程建设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心策划,完善标准化体系;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和协调;确保标准的质量;要借鉴国际经验,勇于开拓创新。 国家电网公司全面介绍了特高压标准化体系的研究情况,宣布了标委会组成人员名单,各分标委会分别讨论了特高压交流标准首批标准制定计划,并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会议认为,特高压工程正成为我国占领国际标准制高点的重要机遇,借此可以一改以往翻译、转化国际标准为国家标准的做法,直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通过独立进行系统计算、工程设计和设备研制,实现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标准化建设的目标,掌握特高压工程的核心技术,全面推动中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电网建设和设备水平的全面提高。 特高压标准来源于工程,应用于工程。目前,相对于110千伏~750千伏交流系统来说,国内现有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标准欠缺,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电力生产和运行的需要。多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开展特高压关键技术研究攻关,基本完成了特高压交流规划、系统、设计等研究工作,形成了1000千伏系统用主设备技术标准,并已用于工程设备采购。同时,经过我国科研、设计单位和设备制造厂家共同努力,绝大多数的基础研究、工程设计和设备设计已经完成,得到了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的验证,制订并确立国家标准的时机已经成熟。
本次会议确定了标准制订的原则,即满足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立足于自主知识产权。会议将极大推动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把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标准。会议提交的首批标准制订计划涵盖全面,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满足工程需要,用于指导我国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相关标准的制订工作。 确保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1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0个,新农村电气化村600个,4月4日,浙江省经贸委、省农办和省电力公司在联合召开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今年浙江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目标。 去年浙江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36亿元,重点对农村低压电网、农村居民接户线及以下装置进行了改造,提高了农村低压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同时加强了农村电网的安全管理和用电服务。共建成桐乡、德清、义乌、瑞安和萧山等5个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区)和33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311个新农村电气化村,浙江新农村电气化县、乡(镇)、村各占全国这项工作成果的三分之一,走在全国前列。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开展,改善了农村电网基础差和管理薄弱的局面,提高了电力供应能力,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农村用电需求,降低了农村电能损耗和排灌用电费用,减轻了农民的用电负担。同时农村用电私拉乱接情况得到整治,提高了用电的安全性,亮灯率明显提高,方便了农民生活。 根据浙江“十一五”期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今年浙江将确保建成10个新农村电气化县、6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00新农村电气化村,同时进一步提高去年5个新农村电气化示范县和33个示范乡(镇)的新农村电气化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和农民享受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成果。
会议要求在今年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要优化农网规划,统筹安排,把新农电气化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各地要及早谋划,尽早启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同时抓好典型试点,借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县、乡(镇)、村的经验,推广成功经验。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要在工作中探索新路子,解决制约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标准和工作要求,提高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水平。要规范农电管理,全面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农村供电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环境。 近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的“十一五”期间三峡电能消纳方案。由于三峡电站工程建设进度提前,机组投产加快和蓄水水位提高,“十一五”期间三峡电站发电量比预计有所增加,据测算,三峡电站“十一五”期间发电量将达到3707.7亿千瓦时,比原预计发电量超出562.6亿千瓦时。 本次调整范围仅是增发电能。将重庆纳入了三峡供电范围,每年从三峡增发电量中拿出20亿千瓦时送重庆,五年共计100亿千瓦时。考虑到重庆枯水期供电相对紧张,且电网规模较小,三峡送重庆电能在枯水期多送的情况下,宜均衡受入。
此外,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定中国三峡开发总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为支持库区建设,“十一五”期间两家企业每年从三峡发电和输变电工程收益中拿出5000万元,共计1亿元,作为三峡库区电力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库区发展,按照综合淹没损失占库区的比例分配。资金的使用由国务院三峡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保障专款专用,真正达到支持库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台湾新能集团拟投资6000万元参与由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15MW生物质能气化发电示范工程"生产试验基地建设。 该工程将在新乡市桥北新区建设一个15MW生物质能发电厂,计划今年8月建成投产,年发电量达1.2亿度,年消耗秸秆14万吨,秸秆按每吨180元计算,可为当地农民增收3240万元。
工程以国家863计划"生物质能气化发电优化系统及其示范工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生物质气化-内燃机发电"的工艺路线,具有系统技术可靠性高、单位投资较低、全部采用国产化设备的优点,对减轻电网系统压力、提高区域电网自供能力、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俄罗斯地区新闻通讯社网站日前报道,俄罗斯" ФСК ЕС"股份公司基建部经理A·马斯洛夫指出,俄罗斯电力出口中国的输电线路建设工程将耗资60亿美元。马斯洛夫称,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电力的输电线路建设次序,将在该项目发电设施建设次序最终批准后方能确定。他认为,为输电线路所拨的资金将打入出口电价中。
将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电力增加至每年600亿千瓦时的计划,是"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经理理事会2月批准的。该计划设想依靠发展远东地区的发电能力来逐步扩大出口至中国的电力。2008年启动第一阶段,"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计划每年向中国出口36―45亿千瓦时的电力。为了输送电力,计划建设一条长145公里500千伏的输电线路,该线路将通过东方联合电网连接俄罗斯和中国黑龙江省。 德国风力发电协会(BWE)最近公布的统计显示,2006年德国全国安装的风力电机发电容量总计达223.3万千瓦,比上年的180.8万千瓦增长了23.5%。 BWE官员表示,2006年德国新安装的风力发电机共1208台,新增发电容量超过2004年的203.7万千瓦,目前,德国全国运营的风力发电机总数为1.8685万台,总发电容量为2062.2万千瓦,比2005年增长了11.2%。德国1年风力所发电量达306亿千瓦时,已占国内电力总需求的5.7%,创历史最高记录。政府已经制定目标,到2010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所发电量占国内电力消费的比例要提高到12.5%。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鲍亦和日前在此间提出在南海建设大型浮海风力发电场的设想。 鲍亦和日前在海南大学作《以海风代煤,以海风代油,发展经济实惠的浮海风电场》报告时表示,海南拥有二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管辖权,南海风力资源丰富,初步预计海风发电容量达二十亿万度。 鲍院士研究风力发电二十余年,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旗下的美国福绿风电公司是全美第二大风电公司。近年,他致力海风发电研发,是浮海风电发电场的创始人。 鲍院士说,中国海上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初步估计,如把中国沿海二百海里以内的海上风能资源变成绿色电能资源,可供全国现用电量十倍以上。 在谈到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时,鲍院士透露,欧洲现在的海风发电成本较高,他设计采用造价低的立轴式风电机,将设备装在十公里外、海风较大的远海,用扩大规模,增加发电量的方式,使海风发电成本低于煤电。
鲍院士已正式向海南省政府提出发展浮海风电的建议,前期在海南周边海域建设一座二万千瓦的示范性浮海风电场,同时美国浮海风电公司拟在海南建立浮海风电研发和生产基地。 “到‘十一五’末,完成电网建设投资80亿元,实现与南方电网联网,建成220千伏‘双环网、日字型’主网架,实现电网规模翻一番。”,“预计2010年售电量将达120亿千瓦时,比2005年翻一番。”日前正式印发的《海南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样描绘海南电网跨越发展的美好蓝图。 《纲要》提出,到2010年的未来几年,是海南电网发展机遇与现实矛盾凸显的“并存期”。期间,海南全省需电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8%左右,再加上融入南方电网的体制性变革,将使海南电网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由于“孤网运行、大机小网、设备老化陈旧以及台风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要满足一大批大型工业项目、高科技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电能质量的高要求,海南电网安全可靠供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纲要》明确,海南电网公司的宗旨是“对南网负责,为海南服务”,战略发展目标是“把公司建设成为电网精良、管理精细、服务精心、业绩优秀的‘三精一优’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电网企业”,发展思路是“凝聚合力、固本强基、科学发展”。海南电网公司将分“两步走”实现战略目标。第一阶段:2006?2010年,加速发展期,目标是建成网架坚强、结构合理、运行灵活、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数字化电网,实现电力电量翻番,综合线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第二阶段,2010--2015年,全面发展期,目标是全面实现“三精一优”战略目标,基本达到南方电网公司的先进水平。 《纲要》明确“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大电网投入,完善电网结构。建成投产220千伏输电线路45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3390MVA,基本解决电磁环网问题,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从根本上扭转大机小网和网架薄弱问题。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四是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五是建设数字化海南电网。 |
||||
|